哲学 科学 常识

作者:陈嘉映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5

顾文姬评分

5

896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哲学 科学 常识内容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先生,是当代中国 治学最塌实的学者之一,更可贵的是,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哲学观念。这本书的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作者语言朴素,但识力惊人。哲学初学者细读此书,必有大收获。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纯量的语言把一切关系转变为外在关系。数学没有概念内容,它是一个纯形式符号,其“意义”完全由它与其他同族符号的外部关系规定。

自然语言是我们的经验培养起来的,它受到了我们的感性和经验的约束。

近代科学的原理是数学,而不再是形而上学。 任何近代物理理论体系实质上是一个数学方程体系。(克莱因) 伽利略指出,关于原因-原理的玄思并不能增加知识,这种玄思的进展不过是用一种解释取代了另一种解释,哪怕我们用一种较合理的解释取代了一种较稚弱的解释,我们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增进。伽利略是对的,自然哲学旨在改善我们的理解,而非主要在意知识的积累。

我断定,在我所有关于自然的特定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多少数学,就能发现多少真正的科学。

这种摆脱了感性的外在推理有它的代价,那就是丧失直观。

我们的自然理解始终依赖直观 在数量关系中,感性内容被清洗掉了,而我们平常所谓理解,始终是包含着感觉的理解,可以说,越富有感觉,就理解的越深厚。数学固然可以在一个抽象的意义上描述物质的结构,并且得出正确的预言,但是我们却不能通过数量来直接理解这个世界。 自由落体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怎样下落,而没有解释这个物体为什么下落,他为什么开始下落以及是否将继续下落。

如卢瑟福所说,如果我们不能以一种简单的非技术的方式解释一个结果,我们就没有真正的弄懂它。

就像语言不能穷尽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的生动与丰富,数学语言触及不到很多日常事实。它就事物之可测量的维度加以述说。数学的普遍性绝不是数学的普遍适用性,例如,“对于探讨科学的实际变化的历史学家来说,数学是一个不良先例,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能推广的例子(《知识考古学》,福柯)。“”

数学语言的长处和短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数学语言之所以适合长程的严格推理,恰因为它不受感受性的约束,恰因为它不是由感觉意义引领进行推理的。如果数学语言充满了意义,他将失去它的根本长处,即可以借以进行长程的严格推理。

一个数学化的物理世界将是一个没有时间性的世界 原因和后果对科学来说就是运动,原因在数学上等价于后果。

数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脱离了感应,在笛卡尔这里脱离了感性。

近代科学标志着我们对自然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外在的态度或曰数学的态度。

科学从“硬”到“软”大致是这样排列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然后或是政治学、社会学,或是社会学、政治学。所根据的标准有1.高度发展的理论、高度编程化。2.量化。3.对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个人成果的意义等具有高度共识。4.理论可作出预测。5.知识老化速度快,表明知识在积累。6.新知识增长快。(《科学的制造》。史蒂芬·科尔)

迪昂描述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四个相续阶段的操作特征。一,选择那些简单的可测量的物理性质,用数学符号加以表征。二,用少数原理把不同种类的量连接起来。三,按照数学分析的法则把不同原理结合在一起。四,由这些原理推论出来的后果将被翻译为一些可与实际测量相比较的判断,并与实际定律进行比较。

经过数百次连续演绎推理得出的一个定理,在应用中竟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似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自然界是按照一个合乎理性的计划设计的。

每个伟大的哲学家似乎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康德有康德的体系、胡塞尔有胡塞尔的体系。这还有一种表 哲学概念似乎人言人殊,说到“形而上学”这个词,我们常常会说,在康德的意义上,在黑格尔那里,在海德格尔看来。

伊川甚至说:“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而西方理论是很少直接诉诸感应的,甚至连基督教神学理论也是一样。不过,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人普遍更多相信感应。我后面会谈到,这只是因为中国那些不相信感应的理性主义者不稀罕营建理论罢了。

对于黑猩猩来说,没有菩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说:人天生求理解。从人诞生的那天起,人就是一种求理解的生物。哪怕我的理解是错的,我也要解。哪怕是一种粗浅的、错误的或者我们们叫它迷信的东西,总比没有理解要好。哪怕这种理解没有实用价值。我喜欢举一个例子,悬疑片结局的时候,一个垂死的人,还要问所发生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了也没有用了,但是他还是想知道,明白了,死也瞑目了。

诸子构成了中国的轴心时代,他们的学说和气象是中华文明画卷的文化原型。你是个诗人,我是个诗人,谁的诗好可以争,你是个哲学家,我是个哲学家,我们俩谁更深刻也可以一争,但是我们不会去跟《诗经》争,不会去跟孔子和庄子争。后世思想者和先秦诸子的关系不是并列比较的关系。不是说诸子的思想深刻得超不过了,正确得改不得了,而是说,先秦诸子提供了一套原型,使得我们能够在一种特有的精神中思考,我们赞成、发展、修正、反驳,都依据于这些原型。不是说比得上还是比不上孔子,而是这种比较没意义。

一个整体理论不可能被驳倒,只能被另一个整体理论取代。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体系提供了一个例证,它不是被驳倒的,而是被哥白尼—开普勒日心说取代的。

常识和理论

思辨理论与概念考察

哲学的终结?

哲学何为?

科学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世界的真相。但在这幅从大爆炸到基因的严整画面中没有哪里适合容纳我们欢愉和悲苦,我们的道德诉求与艺术理想。事实上,科学研究要求排除这些,“建构这个物质世界的代价就是把自我即心灵排除在其外”。真和善似乎不得不彻底分离。科学越进步,感情、道德、艺术就显得越虚幻。科学所揭示的宇宙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宇宙。

哲学之不能建构普适理论与科学的普适理论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理解可说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为了揭示物质世界的机制,科学需要改变自然概念,需要构造一整套技术性概念。等我们用这些技术性概念建构起了理论,无论它帮我们理解多少事情,却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自然理解中的困惑,因为这些困惑的根子埋在我们原本用来思考、言说的自然概念里面。

科学是真理,但它不是全部真理,也不是首要的真理。

不过,在理性态度的冲击下,尤其是随着近代科学的确立,感应认知很大一部分蜕变成残存的迷信碎片。在今天,感应认知也不乏自我辩护的努力,但总而言之,它越用理性自辩,越要以科学的面貌出现,它就越发不是本真的感应认知,越发彰明为迷信。今天仍然盛行的各种民间理论,例如星相学以及气功理论,都是例证。

我们通过一系列逻辑推导把看到的东西和所要说明的道理联系起来。实验所产生的直观加上逻辑推导,这两者的联合,将是科学实验发展的方向。当这个逻辑推导过程越来越复杂,实验证明了什么道理就逐渐成为只有科学精英才能理解的东西。

哲学 科学 常识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陈嘉映

陈嘉映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白鸥三十载》、《说理》、《价值的理由》等,主要译著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维特根斯坦读本》、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J.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等。

陈嘉映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