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归
不如归内容简介
堺利彥〈讀《不如歸》〉(圖為明治、大正時期小說家德富蘆花(1868-1927)的成名作《不如歸》封面。明治三十一、三十二年(1898、1899),《不如歸》先於《國民新聞》上連載,造成文壇的轟動。昭和十一年(1936)東京的岩波書店出版三十二開的《不如歸》。半世紀後,岩波書店再於平成十四年(2002)一月七日重行刊行五十多年前的初版本,並將《不如歸》收入岩波書店所規劃的「岩波文藝書‧初版本再版系列」,日幣定價則為7600元。由初版本再版的《不如歸》,從活字和版面的嵌注、用紙的觸感、書盒與封面的素材到扉頁的題字,無不互成協調之感而臻文人書籍典雅美善境地)【譯前說明】社會主義運動家堺利彥雖非文學家,但因從事文字工作的記者身份,與文壇素有往來,頗了解當時明治後期文壇的狀況。堺讀德富蘆花《不如歸》,稱此作有文氣雄健、擅寫現今社會、以歷史事實架構全卷情節、不見任何不健全思想四長處。作者堺從蘆花長處出發,展開其對明治後期文風之針砭。【作者介紹】堺利彥(1870-1933),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時期的社會主義運動家。出身福岡縣,以枯川為號。第一高等中學退學後,以文學為志向。明治三十二年(1899),成為《萬朝報》記者而接近社會主義。明治三十六年(1903),他和幸德秋水(1871-1911)主張「日俄非戰論」,一同退出「万朝報社」的記者工作,創辦了《平民新聞》。明治三十九年(1906),他參與創立「日本社會黨」的規劃,贊同幸德的「直接行動論」,並在雜誌《社會主義研究》上,發表日本第一次的《共產黨宣言》翻譯。明治四十一年(1908),因「赤旗事件」連坐而入獄,入獄期間遭逢「大逆事件」。出獄後他經營「売文社」,當時社會主義雖然進入「冬的時代」,他仍堅守社會主義的孤壘。俄國革命和米騷動後,他基於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於大正九年(1920)和山川均(1880-1958)組織「日本社會主義同盟」。後年(1922)並參與日本共產黨的創立,但之後卻與其分道揚鑣,而以社會民主主義左派的立場參與無產政黨運動。昭和二年(1927)他創刊新雜誌《勞農》。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以全國勞農大眾黨的反戰委員長身分,成為合法無產政黨的中心指導者。堺利彥六十四歲(1933)逝世時,後人選其作品,編成《堺利彥全集》,由東京的中央公論社出版。昭和四十六年(1971),新版的《堺利彥全集》改由京都的法律文化社出版,共六冊精裝本。〈讀《不如歸》〉(註一)讀德富蘆花氏(註二
热门摘录
不被爱是不幸的,不能爱更加不幸。
桌子上放着四五只咖啡杯,盛点心的盘子都吃空了,只有一片蛋糕战战兢兢地躺着,正在担心自己不知将要葬身在哪一个青年将军的肚子里……
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得云,慢慢地离开了赤诚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大空中像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行,寒风乍起,两片云就褪色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漂泊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间消失得形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空中彷徨。
敌军摆的是单横阵。我军摆的是单纵阵,对着敌军的中央作丁字形前进。到了离开敌阵约一万米的地方,我们的先锋队突然把路线转向左,对着敌军的右翼而蓦地前进。先锋转向左之后,我们的舰队就像蛟龙掉尾一般蜿蜒地向左倾,敌我的阵型由丁字形一变而为八字形;他们横排着,我们也前进,到了相距六千米的地方。这时候敌阵中央定远舰头上的炮台上滚滚地卷起白烟来,两个三十厘米的炮弹在空中飞鸣,掉落在我们的先锋队的左舷的海里。黄海的水吃了一惊,倒立起来。
正像轻装快马的撒拉逊武士盘旋地射击穿重甲的十字军战士一样,我们打中的炮弹大都在两舰的重甲上碰回,而在舰外爆裂。
浪子欢喜地等候着死,觉得死真快乐。
通俗小说大都屈从长久的传统,含有不抵抗的要素。但文学艺术的目的是要使大众前进,所以必须含有抵抗的要素。
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大空中像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沉,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浮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形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彷徨。
片冈中将是于五月间从辽东回来的。有一天,把浪子的主治医生请到书斋里来,同他密谈了一会儿。第三天就陪着浪子,带了保姆阿几,飘然地到京都来了。他们在河边幽静的地方选定了一个旅馆下榻;他脱下了军装,穿上了便服;避免了交际,谢绝了公众集会,只是天天带着浪子,依照她的意向,参观博览会,游览名声古刹,到西阵买衣料,到清水买土产,尽情地游玩,已经在这里过了十多天了。世间暂时失去了中将的下落,浪子独占了她的父亲
朝笄町方面走去的车子的声音逐渐微弱了,消失之后,就觉得更加寂静了;只有遥远的都市的喧哗声和这里的宁静相应和,那现世和这梦境共同奏着人生的哀歌。
三年来的幻影在眼泪的雾中交互地浮现出来。新婚的那天,伊香保之游,不动祠畔的誓言,逗子别墅中分别的那一晚,最后在山科相见的那天——都像电光一般依次出现在心头。“早点回来!”这句话还留存在耳朵里;然而第一次回来时她已经不是我的妻子了,第二次回来的今天她已经不是这世间的人了。
“······几千年来,世界扰扰攘攘,而农民群众一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到了世界末日,农民的锄头还是闪闪发光,大地的生命是永生不死的。”
“这两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天空中像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沉,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浮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形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在空中彷徨。”这不是单纯的风景描写,这两片云正是书中的两位主角——浪子和武男——的象征;其中一句一字,处处暗合,处处双关。
这两篇丰柔可爱、大可盈抱的云,慢慢地离开了赤城山顶,在万里无遮的大空中像双飞的金蝶一般发出光辉,悠悠然地向足尾山方面移行。不久夕阳西尘,寒风乍起,这两片云就褪成蔷薇色,向上下分飞,在夕暮的天空中越离越远地飘泊了一会儿;下面的一片渐渐地小起来,不知不觉之间消失得形迹全无;残存的一片变成了灰色,茫茫然地空中彷徨。
不如归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