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诗选1948-1969

作者:黄继持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0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香港新诗选1948-1969内容简介

對九十年代的讀者來說,香港新詩無疑是一種沒有歷史的文學。它的過去 被藏匿在幽暗的角落,存在與否幾乎受到懷疑,只近年在不少由中國學者撰寫 的有關香港文學史的論述裡因政治需要而受到「照顧」。《香港新詩選 1948- 1969》作為一系列整理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的研究,可說是一項發掘藏匿者的 工作。鄭樹森的〈導讀〉一如他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序所言,自覺為重構 歷史的工作,同時了解到重構的局限性,具有開放和自省的態度。就〈導讀〉 和所選作品,編者有意突出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詩多元並存的局面。鄭氏指政治 立場上的左與右、詩形式上的格律與自由,內容上的晦澀與明朗,都得以並存 ,又指出香港新詩與台灣現代詩的淵源關係。此「並存」局面大異於同時代的 中國和台灣,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並存」當中的抗衡和調整,使整個局面 更形複雜,更是香港新詩建立主體性的重要契機。〈導讀〉指五十年代初多為格律派,如徐訏、林以亮、力匡等,稍後又有 以自由詩為主的現代派。值得指出的是,即在「格律派」中,林以亮與其他同 代詩人因詩觀不同而有很大分歧。林以亮在《人人文學》指夏侯無忌重視情感 的主張過時,又透過介紹一位長期受忽視的四十年代詩人吳興華在詩形式上的 種種嘗試,對五十年代普遍彌漫的五四初期模彷浪漫主義式的感傷筆調作出調 整、並提出另一種形式的可能。林的主張在當時未受到重視,但五五年《香港 時報》「詩圃」版由盧因、王獨醒等撰寫的連串有關詩與情感和詩形式問題的 文章之中,林的主張無疑受到年青一輩詩人的肯定。在詩形式探索上,詩圃版 的作者盧因、藍子、無邪等在該版和同年創刊的《詩朵》上都積極嘗試,最明 顯的成績是創出了「蜻蜓體」。詩圃版又有文章批評當時模仿力匡、徐訏的風 氣,《詩朵》更有〈免徐速的詩籍〉一文批判守舊的詩觀。這些反對過於強調 情感、反對保守、提倡創新的作風,說明了在馬朗創辦《文藝新潮》提倡現代 主義之前,五十年代中期已有年青一輩詩人提出自己的聲音,對戰後來港詩人 的感傷筆調和保守作風並其影響作出反省和提出新主張,不再模仿懷鄉和反共 的筆調,逐漸塑造更貼近本土的主體性。林以亮和年青一輩詩人抗衡和調整的對象,其實是針對戰後來港詩人的放 逐心態。他們不以香港為家,同時不能接受香港在政治、社會和文化上與內地 的極大差異,放逐意識自為必然。馬朗創辦《文藝新潮》已有意識地以現代主 義作為放逐的出路,對年青一輩來說,對放逐意識背後的大中原文化比較疏離 ,亦不滿於

登录查看更多

香港新诗选1948-1969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