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西之争
古今中西之争内容简介
"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 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目 录八十年代的现代性批判与九十年代转型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五题古今中西之争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前言儒学与现代
热门摘录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欧陆人文学哲学思潮之外,被公认为英美分析哲学开山祖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上实际与欧陆思潮几乎如出一辙,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足以与胡赛尔的口号相媲美: Don't think,but look!
例如我们进北大外国哲学所,都必须上分析哲学的课,分析哲学的老师也都对我很好,但我就是不喜欢分析哲学,如果有人对我说分析哲学讲逻辑重科学因此必有利于中国现代化,我一定认为他是神经病,哲学不是这么个读法的。
“后现代文化”或许是审美本位的?
...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可能性可以说就蕴藏在“过去”本身之内,然而它们过去仿佛是被遗忘了,被“遮蔽”了,因此一直处于一种”缺席“的位置上——“现在”之所以必须与“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全力相抗,正是为了使缺席者在时间与历史中"现身出场"!
尤应该注意的是,老庄玄禅尤其是禅宗,破除文字执实际上只是要求返回到神秘的内心体验,亦即所谓“此法为内所证,非文字言语所能表达,超越一切语言境界”,但在当代欧陆人文哲学哪里,这种“心”、这种“觉”、这种“内"的东西,恰恰是同样都要被”悬置“起来的,正因为心里的东西同样被”悬置“,所以剩下的就恰恰只有语言文字了...
甘阳:洪谦是不会用中文写作的,他是用英文和德语写,因为他是受严格的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训练,洪谦认为中文是不是和于哲学的,太诗意你讲的很好,但这不是哲学。....维也纳学派...它那个科学语言和你的这个诗性语言是不一样的嘛,比如说,你讲的很好,但这不是哲学。
某种意义是读大学以前我们实际上是文学青年,你所向往追求的是一个诗意的世界,...然后你一进入海德格尔,他是整个批判科技文明的,所以我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技术时代“....用”技术时代“来陈述整个现代性:这是一个技术化的时代,人的灵性是没有存在的余地的。
所以这就是所谓知青交往方式,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啊,看名片啊。那时候三言两语,就知道你有多少货了,然后大家朋友一说,你就算是通过了嘛,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德国浪漫派一直到康德,黑格尔,他这个自由,不是一个现代那样狭隘的政治上的”消极的自由“,而首先是一个精神界的自由,积极的自由,是一个全面的人的自由...这种精神自由虽然是很高的,但是我们更要紧的是要谈这个更实际的政治自由...也就是我想这个和中国当时状况有关...所以就这是我那篇文章里的背景,就是说,这个时候你发就是一个有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检讨,在某种意义上
查建英:...反正就是说,你八九年的那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种从自由主义角度做的自我检讨。
甘阳:...但是九十年代以后,我觉得大家都转向是很自然的....这个社会政治问题变得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了。而且你发觉你这个人文基本已经走不下去了... 查建英:你们原先梦想的是过一种纯粹思辩的、诗意的生活。 甘阳:而且是人生,一种人生方式。 查建英:那肯定是走不下去了。何况哲学在西方也遇到危机了,统领各领域个人文学科的传统地位也动摇了。大概这本身就包含在海德格尔描述的技术时代的可怕图景中:没人读哲学了。
作为一个真问题的后殖民问题,其比较深刻的问题原型是几十欧洲19世纪的犹太人问题。所谓“犹太人问题”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恰恰法国大革命从政治上解放了犹太人,第一次给了犹太人公民权后出来的问题,因为这种政治解放的代价是犹太人必须放弃他的族群宗教身份,以“个人”身份成为现代欧洲国家的公民,也就是要犹太人必须融入基督徒主流社会,放弃自己的犹太人身份。第一代现代犹太人接受了这种文化同化的命运,热衷于被纳入被同化,但是卡夫卡著名的“给父亲的信”代表了19世纪后期新一代德国犹太知识分子反对文化同化的强烈文化自觉……
古今中西之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