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佛教徒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3

顾文姬评分

5

60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近乎佛教徒内容简介

了悟無常,便是佛教徒本書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迴的菩薩大悲大願。他爽潔而俐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佛教徒等於祥和與非暴力;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核心。對於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助益。有緣讀此書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著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最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完完全全地活着。

当我们学会了解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培养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

在佛教哲学中,一切为心所觉受之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如果认真的想要达到证悟,我们需要有力量放弃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事物,而且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独自步向这条道路。不追求赞誉和收获,不逃避批判和损失的人。 了解空性,你可以继续欣赏一切看似存在的事物,却不会把这些幻相当做真实而产生执着。你看穿这些幻相,因而能提醒自己从一开始就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也许你还是会被刺激或情绪化、悲伤、气愤或热情,但是你会有信心,如同一个看电影的人,可以放下剧情走出戏院,因为他充分了解到这只不过是一场电影。

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绝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样,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修心和禅定是处理心流最迅速、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狱的源头,亦即我们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觉受。

我们会极度的自由,不再会有不必要的期待与恐惧、汗水和鲜血,以及情绪性的反应。我们终将能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修行。不去追逐他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他人的排斥,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骄慢和自怜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

对悉达多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想了解地狱只是你的嗔恨的觉受这种概念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概念。佛陀不想让杰克陷在个人的“地狱”中,但因为杰克是个笨蛋,又不能告诉他去处理自己的觉受和嗔恨心。因此为了他好,佛陀开示了有一个外在的地狱……上根器者,了知日常地狱的源头,亦即我们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觉受。

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我们所有的觉受,都是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当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钉子和木头产生了桌子;水和茶叶产生了茶;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这些最终的产物,并没有独立于其个别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是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而在和合的同时,各个元素也起了变化。只因接触和合,它们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这实在不像是我的儿子,但他确实就是。他们毫不在乎地浪费掉你毕生的积蓄,就像人们拿蜜蜂辛苦采集的蜂蜜来泡茶,还觉得理所当然一般。

他以开放的心灵来探索痛苦,透过勤奋不懈的深思,悉达多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 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著于自我有关。 情绪不是本具存在,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 在接受、陷入这些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 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難陀的故事說明了我們是如何沉溺於享樂之中。跟他一樣,當更好的快樂出現時,我們就馬上丟棄現有的快樂。見到了獨眼猴,讓難陀加强了他的妻子是最美麗的覺受,但是當他見到了眾女神時,就毫不遲疑地把她給拋棄了。如果證悟只是快樂的話,那麼某種更好的東西出現時,它也會被拋棄。構築於快樂之上的人生,基礎是脆弱的。

因此既然创世主(我们就说是上帝好了)也遵循时间的定律,那么他也一定会改变,即使它唯一曾做的改变是创造这个世界也没有关系。

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他的道路并非终究引导到快乐。相反的,它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

骄慢和自恋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当自我发展处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

P 21: Many of the stars that we romantically gaze at in the night sky are already long gone; we are enjoying the rays from stars that expired a million light-years ago.

“在夜空中,我们浪漫地凝视的星星,许多其实早已消失,我们看到的是几百万年前的星光”。

有些快乐的文化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来说,银行账户里有点钱、舒适的住所、足够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他基本的生活条件,确实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但是,印度的苦行憎(sadhus)和西藏走方的隐士之所以感到快乐,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钥匙圈——他们不必恐惧财产会被别人偷走,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东西需要锁起来。

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不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回 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如果证悟只是快乐的话,那么某种更好的东西出现时,它也会被抛弃。构筑于快乐之上的人生,基础是脆弱的。

当你没有我执,不执著自我,就完全没有理由使用暴力,如果能了解到敌人是被他们自己的无明和嗔恨等强大的影响力所控制,知道他们是陷于习气之中而无法自拔,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原谅他们令人恼怒的行为。

离别,往往是男女关系中最为深刻的经验。每段关系最终都会结束,即使不是别的原因,也会由于死亡。如此一想,我们对每段关系的因缘就会更珍惜与理解。

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就是需要为他人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

我们在生日派对中吹熄蜡烛来庆生,而事实上熄灭的蜡烛应该用来提醒自己,离死亡又缩短了一年。 我们浪费时间在影城等待一部烂电影开演,或急着赶回家去看电视现场节目。当我们坐着看广告、等待……此生的光阴就逐渐消逝了。

近乎佛教徒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作者介绍】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全世界公认极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秉持不丹藏传佛教优良传承,倡导无宗派运动。著作《正见》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另著有《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不是为了快乐》等多部著作。曾导演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家与魔法师》。建立“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全球设有十一处教学与修行中心;创办“钦哲基金会”与“莲心基金会”两处公益机构;发起“八万四千”公益计划,目标是将所有佛陀的教言翻译为现代语言,并免费与大众共享。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