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绘本如何好
好绘本如何好内容简介
★郝廣才破解「好繪本」中的圖文密碼,將繪本「如何好」的祕訣告訴你!什麼是「繪本」?什麼是「好」的繪本?如何「閱讀」繪本?在這個資訊流瞬息萬變的時代,講求效率壓縮了訊息傳達的時間,圖像符號的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已深植放大,「讀圖時代」似乎已悄悄降臨;我們一方面渴望揮灑出更多樣更豐富的大塊色彩,一方面卻也放不下那一抹最簡單最原始的純白。而「繪本」這樣的新形式,融合了既簡單又複雜的情緒與感動,開啟圖像與文字的之間的灰色地帶,正是我們需要去開發探索的新閱讀空間。本書即為「好繪本」的解構分析,由資歷深厚的繪本編輯兼創作者郝廣才執筆,援引許多備受肯定的好繪本為例,透過犀利風趣的文字、精闢獨到的剖析,帶你進入繪本中的桃花源。讓想做繪本的人,更加清楚創作的脈絡和方向;讓喜愛繪本的讀者,重新閱讀繪本的另外一個層次;讓重視孩子的父母、老師們,更了解如何選擇好的繪本來引導孩子的眼睛;更讓每一個對繪本好奇的人,都能建立正確完整的「繪本」觀,共同尋找新的可能性,發揮潛在的創意思考和無限想像。圖文世界的自由天空裡,「好繪本 如何好」將為你的眼睛和心靈裝上翅膀,準備好,飛吧!
热门摘录
阅读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的最大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要有什么道理。
图要画什么才能明显地传达信息? 动作。人的目光容易被什么吸引?就是在动的东西。
要传递一个意念或讯息,最好是描述画面,让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视觉影像,意念自然对应而生。
只布线,只埋火药。火要让读者自己点。感动是读者内在情绪涌现,不是外力强加硬塞。直接表现就是从外硬贴,间接布线才有从内而发的机会。
也许有人会问:“孩子读这么深刻的作品,能了解其中的寓意吗?”为什么不能?孩子并不是有吃有喝,大呼小叫就会快乐。他们其实有能力也愿意思考接受复杂的挑战,他们也常问一些深刻的问题。
每一样东西,都因它的外形、功能,而有它本身的意义。好像一把刀、一支枪,就代表一种暴力威胁。吉他、溜冰鞋代表轻松愉快。不同款式的帽子,代表不同的身份。读者会从东西身上产生联想,这样就自然说明了许多事情。道具的功能,就像一种无言的旁白。一件合适的道具和人物连在一起,是塑造人物生命最有力量的方法。
好的故事,不会只给我们单向的价值观,它不要给孩子单调乏味。它不怕让孩子接受挑战,不怕让孩子问问题。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怕给他复杂的线索,多面的角度。
威廉格林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因为小莉的母亲过世了,威廉格林当时不能去看她,便写了一封信安慰她,在信里为这失去母亲的八岁小女孩小莉,写了一个深刻动人的故事。这个有关生命真谛的故事,如此寓意深远,却是给一个八岁大的小女孩的信,可见自古真正伟大杰出的心灵,从不看轻孩子,从不低估孩子的能力。
桑达克曾说:“你绝对不能完完全全如实照文本作画,而是必须在文本之中寻找图画可以发挥的空间。然后在文字表达的优势之处,让文字作为主宰。这是一种幽默风趣的魔术表演,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才能巧妙的让韵律延续……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延续,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蕴。作为一位插画家,你永远在满足文字的需求,当然你也满足了自己。但是自我满足的乐趣,很可能就是在于满足他人”
“一本绘本就像一串珍珠项链,要有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否则大珠小珠散落四处,连不成串。”
要记得孩子的智商多半来自基因遗传。
画插画就像建一座“桥”,来连接文字内容和读者内心。桥不仅要盖得坚固,能经得起风雨、潮汐、地震、重力……的考验,还要美丽动人,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桑达克曾说:“你绝对不能完完全全如实照文本作画,而是必须在文本之中寻找图画可以发挥的空间。然后在文字表达的优势之处,让文字作为主宰。这是一种幽默风趣的魔术表演,需要很多技巧和经验,才能巧妙地让韵律延续……一张插画是文本的一种延续,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蕴。作为一位插画家,你永远在满足文字的需求,当然你也满足了自己。但是自我满足的乐趣,很可能就是在于满足他人。”
即使是故事中的坏蛋,也要把“幽默”的意味加进去,要坏得很“有趣”,坏得很“可爱”,尽量不要有可怕恐怖的感觉。但是又不能太甜,还要把“诡异”加料进去。像“巧克力”,苦中加甜,可以加牛奶,可以加坚果,可以加胡椒……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深度。
“一旦我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改变。” “我们做绘本,要了解对象,要明白阅读的本质,才能抓住要领。”
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取得读者的认同,那书进不去他的心中,他的情感也没办法倾注而出。
好的插画家,好的绘本,都会在途中隐含许多讯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导孩子产生更多的好奇。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滴,单调的图画留不住记忆。
要传递一个意念或讯息,最好是描述画面,让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视觉影像,意念自然对应而生。 再来,就算要传递“明确的讯息”,最好也有有画面的铺陈,才能增添讯息的强度。有点像歌剧开场前,要有一段序曲,先营造好气氛。 因此,我们用画面来描述情景,传递给孩子,让他养成图像思考的习惯,培养他的观察力。
绘本里的“布景”、“道具”,有类似配乐的功能,可以提示读者将来的变化,可以营造故事的气氛。
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是做好绘本最基本的心态。
孩子只要知道故事,深意的种子自然埋在心中,就看何时开花结果。也许会长成一片森林。
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不只要处理每一个镜头想传达的内容,还要考虑镜头与镜头间衔接时的韵律。透过韵律,创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情绪,也可以让读者平静下来。韵律安排得当,就算只用很平凡的镜头,也能把整本书的影像效果拉升到不可言喻的动人境地。反过来,如果韵律混淆零乱,镜头即使有丰富的变化,也会像夜晚的太阳,明明有,你就是看不见,无光也无热。
有了集中的主题,才能形成主干,所有趣味的片段才能串联起来。否则再有趣的片段也只是偶然的插曲,形成不了完整的曲子。 要提醒一点,“单纯”和“丰富”没有矛盾,必须并存。好像一棵树,单纯指的是树干,丰富是树干生出的茂密枝叶。如果枝叶失去了树干,散落在地上,那就是“杂乱”。杂乱和丰富不一样。
文字的作用不只是要传达故事和讯息,还要创造书的节奏感、音乐性,有点像乐团里的鼓手,也可以说文字与图画是在跳双人探戈,就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道具的功能,就像一种无言的旁白。一件合适的道具和人物连在一起,是塑造人物生命最有力量的方法。比方羽毛扇和诸葛亮,青龙刀和关云长,扫把和巫婆,拂尘和道长……”
“绘本”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 有了绘本这个大概的定义,关于绘本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像冰山一样浮出来了,那就是“画面的连贯”。因为绘本是用一组图画在说故事,画面是否连贯及韵律的好坏,决定了绘本的成败。图画连贯不起来,故事就提不出来。 一本绘本就像一串珍珠项链,要有一根线来把珠子串起来,否则大珠小珠散落四处,连不成串。如何找出一本绘本画面的韵律?有个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书的每一张翻页连在一起看,等于把书拆开,两页两页一张,连起来就一目了然。
绘本绝大部分是为孩子做的,就算有成年读者,也是给心中还住着孩子的大人看的。所以童心、童趣的大气氛下,“可爱”就是角色造型的最高要求。即使是故事中的坏蛋,也要把幽默的调味加进去,要坏得很“有趣”,坏得很“可爱”,尽量不要有可怕恐怖的感觉。但是又不太甜,还要把“诡异”加进去。像巧克力,苦中带甜,可以加牛奶,可以加坚果,可以加胡椒……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深度。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让孩子透过一个小朋友,去问、去想生命将面对的问题,这给孩子的启发和帮助,大大超过一般的道理。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取得读者的认同,那书就进不去他的心中,他的情感也没办法表达出来。
搭建移情的门路,基本的手法是创造一个读者认同的角色,然后以这个角色的视点与身处情境,来安排读者的阅读顺向。相对的,一定要创造“反认同”的角色或情境,来制造戏剧性。简单地说,就是要有“冲突”、“对立”。主角是小孩,你以小孩的观点切入,对立面就可能是大人,或代表大人的规矩。但认同与反认同未必要一路到底,不一定非是王子杀死巫婆,好人打死坏人。也可以有认同的支线,让读者体会不同的立场,转换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最后再回到主线,也可以来回交错,好像人和影子的关系。
画面与画面的连贯,必须要布置某些线索,让读者可以循线进入故事。如果线索不明,或漏了安排,就会发生“断线”,接不下去。好像火车的车厢与车厢之间,要有挂钩来相连,如果挂钩脱落,车厢就脱节了。
好绘本如何好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