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内容简介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书中所说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作者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并展开说明著者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
热门摘录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渚清”、“沙白”、“无边”和“不尽”,写出抒情主体视线和心思愈移愈远而情感愈来愈深。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首先,“玉阶”,玉石铺成的台阶,不讲“宫廷”也就使读者知道场景是在一个宫廷里面。其次,“罗袜”,丝罗织成的袜子,不说女子,更不说是一个有身份的女子,读者也就知道是一个宫妃。第三,“白露”“侵罗袜”,不说女主人公久久伫立,读者也能体会到她已经痴痴地、忘情地在那里站了很久……。 ———这样“意象连接不加进诗人的评述,让“事物”自己呈现,“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语词”的写法,以后找机会仿写。
英美意象派诗歌多有对现代工业社会弊端的揭露,对异化心理的表现,它们和东方古典诗歌的宁静、恬适相反,往往带有躁动、惶惑。
汉代经生解说《诗经》在方法论上属于比附,是先有了结论然后到作品里寻求“根据”,现代《红楼梦》研究中的索隐派把比附的方法系统化。 比附的方法还屡屡被用于政治陷害。
要发挥想象,想作品已经呈现的文字之前、之后,没有直接写出的内容,这是作品的精华所在 。
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
另一位重要的评点家是毛宗岗,他评点了《三国演义》,对长篇小说的结构发表了很多见解。他要读者体察全书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在将近结尾之处,他又提醒说,“读书至终篇,而复于最先开卷之数行相应”,“于一百十回之后,忽然如睹一百十回以前之人,忽然重见一百十回以前之事。如此首尾连合,岂非绝世奇文!”
“外”“还”、“海”三个字语音响亮宏大而延长,是海的展开,造成潜在的感叹效果——这似乎是过度阐释了,诗人当初未必想的那么细。但这也是20世纪现代批评的特点之一,批评家从文本中感受到的,挖掘出的,是他对文学、对人生的体验,他才不管合乎不合乎作者本人本来的意图呢!
一首诗的修饰词多抒情性就强,关系词多,或者关系词突出,就凸现哲学的思考。
一个人朗读他此前从来没有看过的文章,也有可能念得非常之好。 他凭借的是什么呢?按照詹姆斯的说法,就是凭借“对于与每个先后念到的字相连的未来的文法结构的预料” 他在看到第一句和念到第一句的时候,对后面的文句,不断地在脑中产生预期,并且一边朗读一边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预期。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