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病人”

作者:杨念群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2

顾文姬评分

5

56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再造“病人”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赤脚医生之所以风靡一时的理由十分复杂,绝不仅仅是“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表现形式这么简单,而是相对较为优厚的报仇、较为严密的监控机制和乡土亲情网络共同编织出了一幅赤医成长的图景。

如不分昼夜的出诊、极度耐心的诊疗态度和因陋就简的技术简约风格,既是赤医自身大多出自本乡本土的成长环境而萌生的天然情感回应,也是复杂的非情感利益互动和制度安排所促成的结果。

中医总是呈分散状态面向每个病人个体,而现代的社会医学应以群体体魄的改造为基本职能。

赤脚医生在市区工分后只能靠乡镇微弱的补贴度日,已完全没有了经济利益的倾斜和随之带来的优越感。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医”几平变成了趋于西医化的国家医疗体系中的一颗棋子,可以功利性地加以安置和使用。据当时的内部资料显示,1952年河北有的医生曾连续两三个月参加种痘、防疫、注射等爱国卫生运动,政府每天只发给每人(旧人民币)五千元的补助,有的医生下乡防疫要骑自行车,但中医车子坏了不给修,病了无人管,回家后还得照样补勤(村中勤务)补税(兼营药铺者拿营业税),造成大人孩子生活无着落。到了1953年,竟连医生下乡每人每天五千元的补助也停发了,有的医生反映:“当医生不如当小工。”

传播学创始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在探讨战争中的宣传技巧时曾经意识到,宣传组织的一般形式呈现变化不定的态势,宣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宣传目的进行调整。然而,宣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选择最适合激起所需反应的社会建议。拉斯韦尔认为,宣传的首要目标在于激起对敌人的仇恨,因为这些敌人破坏了集体的自尊和道德标准,是实现整个国家珍贵理想与梦想的绊脚石。

再造“病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杨念群

杨念群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杨念群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