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关键词
西方文论关键词内容简介
《西方文论关键词》以一词一文的形式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批评理论当中的关键用语和时新词汇予以明确阐释,共收录论文83篇,均提供简明扼要的概念解说和背景介绍,对每一概念的发展衍变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梳理辨析,且力求外国理论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学者的自家见解。
热门摘录
“文学作品只能通过充分艺术化的技巧被创造出来。 传统语言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不同语言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社会根源。 (索绪尔)现代语言学是一种共时语言学,研究对象是“同一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 使诗学重新回到科学地研究事实的道路上来。
形式主义学派感到他们最关心的是文学的结构:对文学的特有本质的辨认、分离和客观描述以及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那些“音位的”技法,
未来主义对诗歌语言本身自足性的重视、对象征主义的反对,正好迎合了形式主义的口味,而这也构成了形式主义的主要诗学文化背景。 (雅各布森)文学研究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 文学性是在文学内部要素的动态演变中显现出来的。
艾亨鲍姆认为,文学性是在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相互对照中体现出来的,......在人们具体利用这些要素时表现出来。
(文学性)固然是一个复杂结构中的一种成分,但它必然会使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变化,同时和它们一起决定整体的性质和结构成分。 文学性是与“陌生化-可感觉性”紧密相联,
陌生化是相对于自动化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 使我们“最终设计出一种新的现实以代替我们已经继承的而且习惯了的现实” 这种对日常语言的偏离和传统文学语言的反拨,体现了陌生化质的规定性: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
可感性的前置是陌生化效果得以产生的潜在前提。 韩愈在《答刘正天书》中所言:“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雅库宾斯基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下说话人使用语言表现的不同目的来对不同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类。
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可以将“诗歌语言确定为受阻碍的、扭曲的语言”。
弗洛伊德曾经对如何通过回忆来建构真实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而这种回忆和建构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重复。 弗洛伊德注意到了主体回忆和客体之间的差异。 人们重新复制的事物很可能跟它的原型风马牛不相及。
犬牙交错的重复形式决定了有关文本的异质特征。
(本尼特)怪异的首要形式是让人感到奇怪的重复。 uncanny意味着一种双重的感觉,即“在熟悉的事物中心产生陌生感,或者在陌生事物的中心产生熟悉的感觉”。
(本尼特)“文学本身可以被界定为怪异的话语”
(Lukacher)“初始场景表示一种从本体论角度无法确定的互文性事件,一种介于史实性记忆和想象性建构之间的事件......”
克尔凯郭尔强调记忆——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人类的记忆——不是一种经验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它的重新创造。 弗莱所说的“总体文化形态”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重复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类像”。
形象(image)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它有失去客观性或“他性”的倾向。
(米勒)“人们认识到人类和自然领域比我们所想象的更奇异,因此人们正在作不懈的努力,以寻找这种奇异现象的规律,进而化陌生为熟悉。”
最早对“新奇”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学》中强调应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亚里士多德强调语言与情节的不平常,认为将平常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和奇异,才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观众有惊奇的快感。
(黑格尔)诗要自觉背离散文语言,背离惯常的抽象性,转到具体事物的生动性上来。
陌生化强调诗的功能在于显现其能指与所指的差异。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 布莱希特把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认识(理解)-不认识(不理解)-认识(理解),
西方文论关键词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