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作者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目录派与汇(代序)第一章 种族绵续的保障第二章 双系抚育第三章 婚姻的确立第四章 内婚和外婚第五章 夫妇的配合第六章 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第七章 居处的聚散第八章 父母的权力第九章 世代间的隔膜第十章 社会性的断乳第十一章 社会继替第十二章 世代参差第十三章 单系偏重第十四章 以多继少第十五章 续绝第十六章 亲属扩展
热门摘录
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妇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工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如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试验,发现了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和治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 若是把恋爱训作两性无条件的吸引,把一切社会安排置之不顾的一往情深,(这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社会事业)婚姻也必然是这种恋爱的坟墓了。真的坟墓里倒还安静,恋爱的坟墓里要求一个安静的生活却是不可得的。
家庭是注定要破裂的。
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
夫妇间先得把这些基本事务打发开了,才有讲求兴趣相投的资格。换一句话说,若是一个社会生产技术很简单,生活程度很低,男女在经济上所费的劳力和时间若需要很多的话,这种社会里时常是走上偏重夫妇间事务上的合作,而压低夫妇间感情上的满足。 冯友兰先生说"儒案论夫妇关系时,但言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其实不但不言相爱,而且把婚姻看得十分严肃,甚至带着一些悲壮的调子。“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昏礼不贺。”读来有如勇土授旗赴战。
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
没有一个人真正地能充分地尝到另外一个人的甘苦,感到另外一个人的休戚,想到另外一个人的思想,完全懂得另外一个人的语言。若是在我们感情深处,独能得到另外一个人的同情和欣赏,已经是十分难得
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曾说:“在一个真正“理想的”婚姻里,我们所能发见的,不只是一个性爱的和谐,更是一个多方面的而且与年俱进的感情调协,一个趣味与兴趣的结合。一个共同生活的协力发展,一个生育子女的可能的合作场合,并且往往也是一个经济的单位集团。”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我们已经一再说明,观念上的相同必须有相同的经验基础,感情上的相合必须有长期在一起的生活。
婚姻是社会为性筑下的防疫圈
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推想一个完全实行内婚的社会。一个小团体里的男女互相婚姻,结果必然会使这个小团体对于外界更为绝缘。一个社区里若分成若干感情隔膜、生活习惯不相通的小团体,这个社区的团结力也必然很薄弱,对于这社区的生存力是有损害的。 婚姻并不只是生物的交配,也是文化的交流。在个人讲,与一个生活习惯不太相同的人共同生活确有困难,但是从整个社会看,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谋共同生活,是促进文化传布和进步的方法。
夫妇关系的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妇间偏重感情调协,趣味和兴趣的相投;一是把感情方面的要求撇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这种偏重的方向,初无高下之别;重要的是要看生活的环境如何。这里我也许还得声明一下,理想的夫妇是鱼与熊掌两得其全的,问题是开始于这理想的不易实现,若是对于现实的夫妇关系期望太高,要求太甚,反而可以使这种关系承当不住而发生裂痕,所以不能不退而求其次的说法,鱼与熊掌中不能不择一而足了。
夫妇之间可以偏重感情生活的发挥,必须在一个生活程度较高的社会,其中具有各种设施可以减轻他们抚育的责任以及经济上的劳作。
结婚若是只是指两性的享受,这种关系是不易维持的。可是结婚却开启了另一种感情生活的序幕,孩子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妇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给夫妇性格上结合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使我们对于“三角形的完成是孩子的出生”这一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了。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
无论父亲做得怎样尽责,他在父权社会中,绝不能面面周到,同时做子女的信托者和管教者。所以马林诺夫斯基曾说:在这种社会中,“父亲须以一身来包办两方面:一面作温婉的朋友,一面作严格的法律守卫。这一来,使一方面在情操以内创造失谐,另一方面在家庭以内创造社会的困难;因为这种情形扰乱了家庭以内的合作,并在家庭里创造了忌妒和敌对心理”。又说:“父权大部分是家庭冲突的源泉,因为父权给其父亲的社会要求及其专有的权利,既不称合他的生物倾向,也不称合他在子女身上可以感受、可以兴起的个人感情。”②
生理性的成熟有一定的年龄,社会性的成年则须依社会继替的速率而定。
我时常这样想:文化是人类用以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若是有一种需要可以由我们机体天赋的生物机能来满足的,我们在满足这种需要时也就不必再加上人为的工具,换一句话说,不必再有什么文化了。
在没有意识的生物中,人己的成全只能说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从性爱到抚育一一用了生物机能加以联锁住。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地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种族绵续决不能说是个体所要求的,而是性的满足中不经意的生理结果。
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是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和绵续的机构,抚育孩子不是一件个人可以随意取舍的私事,而是有关社会生存和安全的工作,因之,社会在这里竟会干预到个人生活最私的角落里,造下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在上章中已经说明,为了要保障孩子们能得到必须的抚育,社会婚姻来把男女结合为夫妇,要他们共同负责担任这些工作中主要的事务。社会虽则用了各种手段来使男女就范,可是不论法律的或宗教的制裁,至多不过能维持夫妇关系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夫妇之间一定能融洽合作。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敬相爱。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他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度时间中。 所谓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就表明了在时间的推移中,我们每每发现现实的自我永远是有缺陷的。它尽管追赶着理想的自我,但总是差一步。于是,我们若胆敢把往事来重提,哪一事不能令人懊丧追悔?懊丧追悔有什么用呢?时光不倒流,亡羊补牢并不能收回已失去的羊群。人生的历史不能重写也许是人间最大的憾事罢。理想和现实的不能相符,使我们在内心铸下了一个重生的愿望。 普通人怎样来卸去一些悔恨的重负,满足“再来一次”的重生愿望呢?——生个孩子。
心理分析家曾用“凝固”一词来描写那种跳不出母爱的反常心理。母爱的凝固,也是幼年情境的拖累,会使长成的人不能对异性发生正常的恋爱,影响到他正常的性生活。母爱是童年生活的象征,停止在童年生活上的人不但性生活不易正常,其他个性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
社会多少要保证每个为父母的人不致因子女的长成而发愁。若发愁的话,那就表示这社会的结构还没有达到可以安定的程度。
以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土人为例:他们男女在婚前两性接触的机会极多,但是因而受孕的却极少。这事曾为难过马林诺斯基。据他说:这地方的土人是不相信性交和受孕有生理上的关系,所以没有实行性交中断法的。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去预言说,人类总必有天,不必用自然方法去怀孕和抚育胎儿,这终究是种痛苦的事,人类有这责任去为妇女免除这痛苦以人工的方法使生殖细胞结合,在机器里把胎儿养大。这时候,无疑的,我们现有的生育制度的形式会完全改观。但是以现在为止,这并不是事实,所以我们也可以不必去深究。
Lobola与其说是新娘的价钱,不如说是维持婚姻关系的一笔押款。把婚姻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为一件社会上很多人关心的公事,其用意无非是在维持结婚的两造长期的夫妇关系;长期的夫妇关系是抚育子女所必需的条件。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
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在一合作的事物上和永久团集着的一群人中,有它特具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都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
个体的死的冲动正是种族的生的冲动,以个体的死来成全种族的绵续,以两性的分化来成全社会的完整。
生物联系、感情联系和社会联系本是三,不是一;它们可以相合也可以相离。
我们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
社会知识的传递对于个人的生活是极关重要的,因为人不能个别地向自然去争取生存,而得在人群里谋生活。一个没有学得这一套行为方式的人,和生理上有欠缺一般,不能得到健全的生活;他也就没有能为人类种族编续上尽力的机会。把这套行为方式传授给孩子们的工作可以称为社会性的抚育。
做父母的尽管把孩子看得如何着肉,但究竟不是自己的肉;孩子对父母尽管觉得怎样体己,但究竟不是自己。孩子的生活既须父母供养,在父母说来总是自己的牺牲。
生育制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