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

作者:唐长孺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

顾文姬评分

5

11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之一,编选20世纪出版的、对当时史学发展或对其后史学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和重大影响,即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者。 本书共由《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第二部分共收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正的名号虽然始见于曹魏,然而在地方官之外由少数人或一个人主持乡闾评议却是个旧传统。东汉末年的名士本来以人物批评为务,名士口中的褒贬,传达到政府时,可以在选举上起决定的作用。

总之一到南北朝时门阀制度业已确立,九品中正制对其所起的巩固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士庶之别成为无可怀疑的原则;也在此时九品升降的重要性倒显得减少了。因为士族进身已不必关心中正给他的品第,问题只在于自己的血统,防止士庶混淆最好的办法乃是辨别姓族,企图享受特权也只有假造谱牒,中正品第只是例行公事,无足轻重。甚至父祖官爵高低都不再计较,而重视着乃是魏晋间祖先名位。门阀制度发展到这一阶段,九品中正之制已不是士族专政必需的工具。

九品论人并非人人有参与被品的权利,获得了品第,纵使是卑品也有做卑官的身份,与绝大多数人民不同。……这些人不论高门寒门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而中正乃是从统治阶级中分别高下。因此在历史上所见士庶分别,一方面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别,而就九品之中士庶区别而言,乃是统治阶级中的等级表现。只是这种等级表现发展到了极端,使高门大族和一般士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变成了在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独占阶级。

... ...九品中正制配合汉代门阀的的发展而起了巩固门阀制度的作用,但在门阀制度业已确立并为士庶区别制造了理论根据之后,这一制度已不重要,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所谓乡闾之议实在掌握在那几个批评家手中

从这里看来汉末士人照例有一个“品题”,虽然没有专设机构办理,但业已由一二人主持。

总之在汉末期乡闾评定久已归于一二人之手,因此中正的设立,只是旧习惯的沿袭及其发展

主持乡闾的名士同时往往即是本地的大族,或则与大族有联系的人,……这样发展下去,名士与大族趋于合一,乡闾清议便成为大族扩大势力的工具。……在此时,大族名门已经是封建分裂形势的中心力量,曹操的企图是要恢复一个集权政府,首先是要抑制正在发展中的地方大族势力。……所以曹操的抑制大族在一方面便表现为破坏朋党交游及蔑视清议。

中正必须由现任中央官兼,这样政府才易于控制,而且也易与吏部联系,如果由外官兼任,那只是例外。

不论大小中正都有属员,称为“访问”。

中正主要的任务是评定人物,除此以外还有委任州主簿及从事之权。

品第虽有九等,类别却只有二。一品徒有虚名,无人能得到,所以二品就算最高。……只有二品才是上品。……三品以外都是卑品。

中正的品第并非仅是虚名,而是与官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卑品升迁到官职的虽不乏其人,但升了官必须同时升品。魏晋之间寒门升品已非易事,晋宋之间除了军功之外,就绝无仅有了。

我们认为魏晋期间各族的内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扩大军队,补充劳动力的需要。魏晋政府对于内迁各族的控制是严厉的,虽然大都保留其部落组织,而地方长官和特置的监督对于各族有绝对的权力,有些更是直属州郡,解散了部落,成为编户。所有各族人民都有被征发当兵的义务,而至少有一部分人民更须缴纳租调。各族人民在军事、政治、经济的压迫下常常变为豪强的田客和奴婢。这样,我们可以明了各族统治者在中国政府的严格管制下丧失了权力,而各族人民之受中国统治者的剥削也是严重的,因此他们对于魏晋政府具有种族的与阶级的双重矛盾。

官位必须与品第相符,降品等于免官。

......西魏主力军队的组织成分以骑兵为主,而骑兵来源是相当狭隘的,主要是以各种方式获得的北镇之众。直到大统九年邙山战后,由于损失巨大,才开始“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军士来源开始扩大。十二年又以“望族”统乡兵,这就是建立以大族为首领的地方武装。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