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论

作者:郑也夫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0

顾文姬评分

5

33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信任论内容简介

《信任论》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作出了笔者对信任的界定。这是第一章。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讨论合作的进化。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信任最初产生于新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货,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信任论》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互惠的特点是以重复相遇为前提,想把在一次性遭遇时每每背叛。改善的一个办法是重视和建立信用。当“好合作”、“高质量”这些声誉建立和传播时,与你没有过联系的人也增加了对你信任、与你合作的可能,而为了保持这种信用,你也只好对一次性遭遇的人也按角色的规定去办。互惠加上信用,在行为方式上就更趋近道德了。追求信用,主观上是出自对“回头客”的期待,客观上却可能是因为社会中档案记录的健全。这正是制度企图克服“一次性遭遇-背叛”的用心。

而那未果的念头十七年来与我不即不离。不离,是出于对那个问题的偏爱。不即,表面上看似乎是兴趣转移,忙于他事,真实的原因是我没有能力去抓住那念头,以令自己满意的方式解析它,实现它。

信任是以过去推论未来,以熟悉推论不熟悉。这样做绝没有足够的根据。用齐美尔的话说,信任产生于知识与无知的结合。信任通过在心理上夸大过去的信息,完成了一种超越,由此去定义未来,去推动选择和行动。 信任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却挺不容易,尤其是长大后的自己,懂得越多活的越谨慎,对于未知的人或者事信任更不容易,给自己了很多心理保护,怕自己的信任给了不值得的人。

信任产生于知识与无知的结合。——齐美尔 靠着信任,打开了行动的可能性,为时间问题架起了桥梁,为成果作出预付。 信任是对不确定性的宽容,从而增加了行动的勇气和可能性。 信任和语言、权威、名誉、金钱等一样,是一种简化复杂的机制。他们的特征就是将复杂的判断简化成二元的二者必选一的模式。如好与坏、对与错、真与伪。 简化机制,并不能保证无风险和无错误,只是,尽可能的减少不确定性去描述。

金钱的占有所给予个人的安全感是对社会-政治组织和秩序的信任的最集中和直接的形式和体现。

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对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赢,另一个人就输。然而生活中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一般来说,双方都可以做得很好,也可以做得很差。双方的合作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总能实现。

道德(或曰无条件利他)的真正功能,在于填补互惠关系和制度化角色关系的空缺。在互惠与制度化关系运行良好的领地,不必滥施道德,那易于受骗,并使道德变得廉价,失去人们对它的尊重。道德是永远也不愁没有施展机会的,但它该用在那些非它不可的时间和地点。而当实施道德行为时,就不必顾虑对方是否在行骗,一面刃不能两边用。

抑恶的更有效的手段是以毒攻毒,是惩罚。

每个个体在每件事情上都诉诸理性,是不经济的。他只能在少数事情上诉诸理性,而在多数事情上听凭习惯。这习惯较少地来自个人的经验,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社会的经验。如果每个人在每件事情上都是靠着个人的理性去认识、摸索和解答,人类社会的进货不会超过动物许多。智力与理性是人类最宝贵的天赋。善用这一资源就是成功之关键。人类选择了群体生活后就将它从实践中得到的成功经验(靠着理性、直觉、试错、无数次的检验)变为习俗,经人们的模仿,将之复制和普及。

日常惯例对一个成人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同样地发挥着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我在早饭时读报,这一习惯依赖于投递员送报的习惯及我对他的习惯和信任。社会成员间对相互习惯的依赖及对相互保持习惯的信任形成了社会关系和公共秩序的预期性。日常书剑造就了生活的稳定和预期性,并造就了人们心理上的安定和信心,这种心理的感受帮助人民掩盖和克服本体中的不可预期性。

没有安全将是焦虑,没有刺激则是无聊。人为在的这两种心理需求是冲突的,安全的绝对保障将导致无聊,刺激过大又会牺牲安全。在其它情况下,二者难于两全,领地的生存策略则可兼收二者。

人类的进化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上,人们偏执的心理使之愿意服从二元法则。我们欣然相信我们的朋友处处都好,我们的敌人处处都坏。我们的心理隶属于我们的偏见,到了难以致信的程度。人类的本性是一种二元构成,爱与恨同样都是其中的一部分。意识要求我们有恨的义务,正如同要求我们有爱的义务。士兵的意识中有两重角色:保护人民,摧毁敌人。

学历社会将为社会成员贴上新的标签,并且这标签对失败者心理上的伤害最大:在以往的社会中失败者可以以游戏规则的不公正为遁辞,而在一个游戏规则的平等被广泛承认的社会中,除了个人的能力底下无能外,几乎没有给其他解释留下任何余地。心理的伤害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事情,否则它将覆灭于不满者的反叛。

这一区分的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指出全权制国家机器在向市场型国家转型时需要退让的是什么,需要加强的又是什么,即“转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需要削弱乃至消除的是,随意进入私人领域的权能;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外部条件的建设: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全面社会信息的提供,交通水利等设置的完善。而前者的消除要比后者的加强更为艰难。因如前所述,权力从来是在外界制约下退让的,而全权制国家缺少外界制约力。除了社会力量之外,这一转型首先依赖的是观念的启蒙。诚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为什么只有对朋友的道德才称为信?或许是因为父母有血缘的凝聚力,君主有霸权的威慑力,朋友的关系中才最包含风险,这之中的道德才堪称“信”

只要有两个人共事,就会有畏惧背叛的心理。即使他实际上可能背叛,却未必愿意鼓吹背叛,是一边倒的社会心理决定了罕见的俗话倾向

社会学家科曼也在充实着理性选择理论。他认为: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地行为,信任是社会资本形式,可减少监督与惩罚的成本。

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可以表现为三种期待:对自然与社会的秩序性、对合作伙伴承担的义务、对某角色的技术能力。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它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是不顾不确定性去相信。

某一种群内的成员们身上带有可遗传的不同变异,当选择压力出现的时候,种群内那些拥有利于存货和繁殖特征的个体的百分比将渐渐增长。

围绕利他行为,建立了三种解释:亲族利他,互惠,群体选择。 如果他的利他行为减少了自己生产和繁衍的机会,却大大增长了兄弟姊妹的繁衍 在《自私的基因》这部著作里,道金斯提出,基因永远是自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繁衍自身,个体只是基因的奴仆。

互惠性利他是有条件的,它只发生在稳定的小团体的重复交往中。稳定的社会生活,及时不奢望利他,至少要求克己

规范的内容主要是习俗和道德,道德同习俗一样在不同民族中有很多差异,但排除了差异后各种道德所享有的共性是:宣扬为群体利益,为帮助群体内的伙伴,至少要在相当程度上克制自己欲望的任意伸张。

古希腊神话中与一个西西福斯的故事:狡猾的科林斯王被罚在地狱把巨石推到山上,每当将要推到山顶时巨石便滚下来,只得重新再来,如此永无终止。

而那些久经考验的文化,在压抑个体的某些欲望的同时,保护着他们的长远利益,或在群体中的多数人的利益,或兼而有之。

人类是个令人费解的例外。他的生命周期不是最长也算很长,他 的头最大,社会行为最复杂,每胎产仔最少,而出生时发育不全,出生后的成长期最为漫长,竟达十七八年。。。。。人类的孕期只比猩猩长几天。

规范是如何产生的呢?规范同一切文化一样,是人造而非自然的产物。因而它的产生首先依赖于创造和革新。创造和革新就是文化上的突变。没有突变就没有进化。但创造知识产生规范的第一步,要成其为规范,还要使这特殊的人造物被多数人自觉遵从。

并非一切互惠行为都清醒地持有自私的动机。有些平等的礼尚往来的直接动机和当下收获都是交往中的快乐,彼此功利上的收获其实是当初并未想到的副产品。

硬性的惩罚靠法律,更有弹性和宽泛的惩罚是中止互惠。

信任的产生并非一种方式。多样性的环境中的持续交往极可能产生信任,一次也没有接触过却获得了其他根据——比如对一味资深的大夫或一位高学历的谋职者,同样会产生信任。

贝克尔在这部书中说道: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

信任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郑也夫

郑也夫

郑也夫作者自述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作者主要作品《吾国教育病理》,2013《科场现形记》,2013《语镜子》,2013《双城记》,2013《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沙葬》,2011《神似祖先》,2009《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抵抗通吃》,2007《知识分子研究》,2004《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被动吸烟者说》,2004《城市社会学》,2002《信任论》,2001《忘却的纪念》,1998《世界杯断想》,1998《游戏人生》,1997《走出囚徒困境》,1995《代价论》,1995《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郑也夫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