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
西方文化概论内容简介
《西方文化概论》系高等学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之一。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部从宏观角度介绍西方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历程的教材。《西方文化概论》在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即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第一部分对古代希腊文化的起源、希腊神话传说与文学艺术、希腊社会的政治生活与哲学思想以及罗马社会的文化面貌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揭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第二部分侧重于探讨基督教文化与“两希文化”(即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和日耳曼民族的动态关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影响等问题,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联系。第三部分从考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文化运动人手,展示西方近代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历程,并对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俯瞰。 《西方文化概论》适合高校开设跨专业的通识课程采用,也可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材。
热门摘录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怜悯和恐惧而实现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感。这种崇高感往往与人们的宗教虔敬感相联系。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桐木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就会看到令它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方法则是,永远呆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2]
17世纪的怀疑精神不同于古希腊的怀疑主义,它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通过怀疑的手段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起来的虚假世界,从而在确切的经验事实(外在经验或内在经验)和自主判断的基础上重建一个真实世界。
希腊的殖民活动与近代的殖民活动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殖民地与母邦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政治上的,甚至不是经济上的,而仅仅是文化上的。……希腊殖民者在殖民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母邦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素质,即自由独立意识和分离主义原则,这种精神素质一方面使希腊人陶醉于一种民族优越感中,另一方面也使得希腊诸城邦之间能保持一种彼此独立/平等共处的“国际关系”。
在希腊雕塑中,人物通常没有眼珠和面部表情,一切艺术的意蕴都体现在充满了生机和动感的躯体中。在这里突出的不是紧蹙的眉头和忧伤的眼神,而是发达的肌肉,结实的躯干,迸发的力度以及洋溢在肉体的自我陶醉之中的欢愉心情。在希腊文化中,精神与肉体仍然处于一种尚未分离的“青春”状态,“这种青春在感官的现实世界里出现为‘具有躯体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 艺术化而非神学化,形象化而非概念化,人的感性特征的理想化而非人的理性本质的抽象化,这正是希腊多神教不同于基督教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雅典的喜剧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解构神圣/讥讽时弊紧密联系在一起。……希腊戏剧的这种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和怀旧情绪的价值取向,又与粗俗猥亵的喜剧语言相结合,从而演变成为对于现实世界中一切价值的彻底颠覆。就此而言,雅典的喜剧作家可称得上是希腊城邦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者”。
“希腊化”时代是亚历山大帝国的一个文化结果,当亚历山大把战火燃向东方时,他也把希腊辉煌的文化带到了东方。……“希腊化”一词的含义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域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是卓有成效的。
基督教培育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法国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法国古典主义的戏剧中,还是在大仲马等人的传奇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世纪骑士的身影,这些身影成为巴黎的贵族们极力仿效的榜样。个人英雄主义和热忱的献身精神/强烈的荣誉感(导致了贵族阶级中盛行的决斗风气)/对妇女的尊重和罗曼蒂克的爱情,对弱者的同情和侠肝义胆,以及讲解仪表潇洒和言辞文雅的风气,这一切近代的贵族风范都是中世纪骑士精神在法国的产物,并且从法国扩展到整个欧洲。
把数从形中抽象出来,这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立即就引起了数学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危机,即不可公约数危机,从而导致了数与形的分裂。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分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造成了一种倾向,即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演绎看得比经验的观察与测量更加自明和精确。这种倾向的进一步发必然会导致一个更加根本性的结论,即认为“思想要比感官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要比感官知觉的对象更真实”,这种思维倾向无疑大大地助长了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
西方文化概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