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

作者:台静农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1

顾文姬评分

4

2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内容简介

《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内容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不过,由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自身的一些优势以及《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编选过程的一些特色,我以为,这次我们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还是有以下优长:其一,编选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本丛

登录查看更多

台静农代表作:建塔者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台静农

台静农

台静农(1902—1990),安徽霍丘人,笔名青曲、孔嘉、释耒等。1922年,台静农在家乡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辗转上完小学、中学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924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当时研究所中师长有蔡元培、陈垣、马衡、沈兼士、刘半农,同学有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尚严、常惠等。1925年,台静农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在鲁迅的精神影响下,台静农与其霍丘老乡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社存在时间约有七年半之久,曾出版“未名丛刊”18种,“未名新集”6种,以及不列丛书名2种,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未名社”时期,台静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主要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等,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三十年代后,台静农开始了他的大学教授的生涯,曾先后在北京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四川白沙女子文理学院等大学任教。在青岛山东大学(1936—1937)期间,台静农任中文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及历代文选,与写《骆驼祥子》的舒庆春(老舍)是同事。1946年,台静农赴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随后接任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在任二十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传统,贡献卓著。台静农晚年出版有书艺论文集《静农书艺集》(1985年)、散文集《龙坡杂文》(1988)、学术论文集《静农论文集》(1989)等。

台静农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