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自传
福泽谕吉自传内容简介
福澤諭吉(一八三五~一九0一年)是活躍於日本江戶時代後期至明治時代的啟蒙大師,也是慶應義塾大學的創辦人。他出生於一個貧窮武士的家庭,從小即嶄露其超群絕倫的才華。他極為不滿封建時代的死滯社會,對西方的新學問則充滿好奇與求知慾。 他年幼時學漢學,青年期改學荷蘭學,在閉關自守的德川幕府體制下,荷蘭學是唯一能接觸歐洲文明的管道。而在當時的亞洲諸國中,相較之下,日本是最能虛心地承認西方文化優點的國家(雖然日本也有激烈的排外份子)。一八六0年幕府派遣使節赴美國時,福澤諭吉要求以從僕的身分隨團赴美。翌年,他又參加幕府的赴歐使節團,歷遊法國、英國、荷蘭、德國、俄國、葡萄牙諸國。 明治維新之後,福澤諭吉數次拒絕官位,始終堅持其在野的立場。然而他的思想影響了明治政府的要人並表現在施政上,另一方面他的門生也有多人擔任官職,參與政治。他的名著《勸學》(共17篇,1872~76年出版)及另一本著作《西洋事情》(1866年出版)是明治時代的暢銷書,也成為明治初期的教科書。尤其《勸學》一書共發行七十萬部,第一篇若連同海盜版,大約銷售了二十二萬部,換言之,當時的人口每一百六十人當中就有一人讀過此書。《勸學》一書的中心主題,充分表現在書中的首句:「上天造人一律平等,天下沒有人上人,亦沒有人下人」。福澤諭吉在此書中,一再地大力鼓吹自由平等、自主獨立的精神。 一八八五年三月一六日,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著名的「脫亞論」,他呼籲日本人,不要眷顧落後的中國與朝鮮,日本應盡速加進歐美先進國的行列。他的「脫亞論」其實就是「脫亞入歐論」,這種想法至今仍存在於某些日本人的思想當中。身為亞洲人,我們除了對此「脫亞論」感到遺憾外,還應該了解產生這種思想的癥結所在。 從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長官培利(M.C.Perry,1794~1858)挾著船堅砲利向日本叩關以來,經過明治維新,直到太平洋戰爭,日本舉國上下的目標就是想脫離「二流國」而成為世界「一流」大國。這所謂的「世界一流大國」當然不僅是包括文化、科學方面的進步(西化),同時也包括當時「一流國」的擴張主義。如果不了解此隱藏於日本人心靈深處的情結,我們就無法解釋高聲疾呼民主、獨立、平等的福澤諭吉,其晚年竟然會提出「脫亞入歐」論,並且在對外政策上支持明治政府採取強硬的手段。 一八九七(明治三十)年秋天,有一個外國人希望福澤諭吉撰述明治維新前後的親身經歷,福澤諭吉靈機一動,認為倒不如撰述自己從小至大的經歷及成長過程,於
福泽谕吉自传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