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潢贵胄
天潢贵胄内容简介
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热门摘录
宗室对待死亡的态度与处理死者的方式,也与大众迥然不同。宗室成员被埋葬在靠近旧都洛阳的庞大葬地,而不是在家庭墓地。太祖、太宗的陵墓在河南府的永安县,这个县是1007年真宗谒陵时从巩县划分出来的。帝陵西边的一大块土地,便是太祖、太祖后裔的墓地。魏王的后裔则被葬在汝州梁县的此等墓地上。宗室成员也没有独立的葬礼,他们的棺木被暂时寄存在开封(典型的是在佛寺之中),分批运往50-75英里以外的葬地。一般而言,没一两年运送一次,但是间隔时间有时会长得多,1060年的大葬就包括了已经存放了九年之久的棺材。
久而久之,宗室身份与尽忠死守之间建立了某种明确的对应关系。1127年,当相州遭到围攻时,赵不试(BAAKLCC)正是相州知州。城市长期遭到围困,宋朝的援军不见人影,解围无望,士兵和百姓开始动摇。不试说:“城中的粮食就要吃光,外援不至。不试身为宗子,义不能降。该怎么办呢?”他的决定是登上城墙,与金人约定不许屠城。而后,他把家人投入井中,然后自己再跳进去,下令用土把井填满。就这样,城中的百姓免过了一场大屠杀。
作为社会的政治实体的宗室已经不存在,子孙后代的人物便是从过去中寻找可以转化为现时意义的东西。对由馥——以及与他在同一年写作的赵若和——来说,这包括讲述他自己的经历,恢复祖先祭祀,由此将宗室和宗室以后的家族连接在一起。对于谱牒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展示一条一直通向宋朝皇帝的父系族谱。对于今日中国和海外庞大赵氏宗族成员来说,太祖所设想的“代复一代,皆为有服宗亲”仍然有特殊的含义。
宋代宗室的主要遗产是观念方面的。如本章前文所指出的,必须把宗室看做范围更广的政体的一部分,无限大的宗室概念已经被接受,也就是说,宗室包括开国皇帝的所有男性后裔和他们的妻子、女儿,不管他们与开国皇帝和现任皇帝的服属关系有多么疏远。这样一种观念一旦确立,便在明清两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唐代安置宗室的做法对奈良后期以及平安时代的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天皇模仿隋唐建立制度,引进唐代的丧服规定,将五服以外的天皇亲属赐姓源氏及平氏,按规定迁往农村,从而把他们排除出宗室。此举长时间的重要后果,是11-12世纪,各地的源氏、平氏重返首都,控制朝廷。但是,这一制度还是显示了自身的生命力。到平安时代。它开始施加于五服以内的宗亲,甚至天皇的子女。
关于神宗朝无服宗亲的生活补助问题,没有留下任何史料。1083年,大宗正司上报,魏王一系的某袒免宗室,因家中并无食禄之人,请求照顾。朝延因此颁布诏书,规定凡有资格通过恩荫得到普通官阶的袒免宗亲,如尚不足出官年龄,父母、祖父母俱已亡故者,可以循无服宗亲之例,得到一份俸禄。
几代宗室曾经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受到无穷限制。而现在,这些宗室发现,他们生活在一个权力巨大、约束极少的环境之中。在下文即将看到,南宋初年,出现了各种各样明确的制度规定与含蓄的希望期待,目的都是为宗室重新规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政治角色。
同北宋的宗室相比,南宋的宗室官员最显著的特点是他们接近于非宗室士大夫的程度。作为具有宗室身份的精英成员,他们处于皇帝与非宗室精英之间,同双方的关系都充满紧张。在接下来的一百五十年间,正是在对于这种紧张的不断解決之中,南宋宗室呈现了它的特别之处。
尽管“废物”一词出自宋代的宋祁,但在顾炎武看来,它用在明代宗室头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们是如此彻头彻尾地被排斥在任何政府角色之外。
天潢贵胄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