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
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内容简介
这种学术变化的原因首先应当从世界学术环境来看。西方的学术自文艺复兴之后,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科学技术思想进入学术。正像康德所指出: 自然科学进入学问之大道,为时甚晚。自培根(Bacon)之天才建议以来——一方面创始此种发见,一方面则鼓励已在研究途中之人——实仅一世纪有半耳。在此种自然科学之事例中所有发见,亦可依为智力革命之突变结果。
热门摘录
任何文学思潮和流派,都不仅是一种文学的主张,也是一种社会思潮在文学上的反映。从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具体环境全面观察和探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思想特征。
在中世纪宗教文学和世俗文学(主要是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盛行的同时,城市文也开始兴起,它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和心声,其乐观和自信的风格初现文艺复时期人文主义的风采。在这个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期不得不提到意大利的个重要人物:一是马可·波罗;一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阿里盖利。
西上莲花山,通通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宽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对社会思想领域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当古典主义的理性长久桎梏人类的情感时,便引发了19世纪法兰西一场规模空前的情感反叛一一浪漫主义运动”。大革命中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代表人物自然是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英国的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而17世纪开始,所发生的则是后来改变世界历史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其后的王朝复辟。杨周翰在他的《17世纪英国文学》开篇,就概括说“英国历史上的17世纪,尤其前60年,是个伟大的时代,动荡的时代”。他特别提到这一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扩张对这个岛国的国民开阔眼界及活跃思想的影响。他把17世纪前半叶总结为“散文的时代”。…… 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晚期开始,英国文学进入它的“浪漫主义”时期。法国大革命和英国的工业革命对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是将异域的一切纳入 ‘本地'的意识形态。当所在国暴露出诸多矛盾,研究者本身也有许多不满时他们就往往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异域,把“异域'构造为自己的托邦。2)于是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他者就必须被动地接受审视和重塑,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异国形象。
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史往往不是在与世隔绝中独立形成的,它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异域文化,甚至可以说它实质上是本民族文学在与其他民族文学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历史。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可能持续强大,闭关自守的文学也不可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俄罗斯文学也不例外。
对异域文化的接受是一种基于民族心理积淀和社会现实需要的主观接受,它是一个创造性的选择过程,其中既有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的理解与共鸣,也必然包含着以己度人的误读。此时的中国是怀着既定传统文化心态和审美心理,怀着明确的现实功利性目的去释俄罗斯文学的,这种阐释鲜明地体现出将俄罗斯文学“中国化”的归化倾向。
发端于17世纪末,结束于18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化热席卷欧洲,“中国热”风靡一时。这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文化概念,对欧洲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乃至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常安尔比较客观地评论道,如果没有中国的介入,17世纪的文化中的巴洛克风格依然会发生,但是,如果离开了中国文化的作用,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和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否还会形成,就很难说了。退一步说,即使形成了,其形态和走向恐怕也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个样子。(3
东西方比较文学史(上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