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纲

作者:郭廷以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0

顾文姬评分

5

17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近代中国史纲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这部《近代中国史纲》为著者1969年赴美作学术访问时开始撰写,历时4年,于l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重视与欢迎,曾先后3版10次印刷;1991年又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授权我社,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该书中文简体字版。本书取材丰富,态度严谨。由于著者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因此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见解和分析,和内地史学家的一些传统观点多有不尽相同之处,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我们出版此书,意在为我国内地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严谨的而又视角不同的近代史著作作参考,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开展。这次出版的该书中文简体字版,只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繁体字版本作了简化字处理,书中除对外文人名、地名等译法不同和原版个别错别字作了改动外,其余均未作改动。如有讹误,欢迎指正。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云南变乱的原因,与贵州略同,在贵州是汉、苗不和,在云南是汉、回仇视。回民有信仰、有组织、,文化程度高,民族意识强,与汉人杂处,风俗各异,利害冲突,相互轻侮忌恨,会党复从中播弄。回民势众心齐,有清真寺公费,缓急相通;汉人亦团练自卫,各出“保家钱”、“买命钱”。法令规定回民有犯,加等科罪,牧令每遇汉、回相争,往往偏袒汉人,回民不得其平,径行寻仇报复。

孙中山在第一次造反失败后,跑到日本。以往他们自以为是“造反”,因日本报纸称他们为革命党,今后遂但言革命,不言造反。

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学术上流于破碎支离,不见其大者远者,民族的朝气凿丧,朝野的志趣萎靡。政治上“上下之情未通,满汉之气中阏,大臣阘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社会上“清议无闻,而务科第、营货财,节义经纶之事,漠然无与其身”。

统观清代的统治策略,一切以集权、防范、压制为尚。……汉人之热中利禄者,但知讲习八股;英拔才智之士,因恐触时讳,不敢谈民生利弊,论时政得失,惟有致力于考据之学,以求远嫌免祸,学术上流于破碎支离,不见其大者远者,民族的朝气凿丧,朝野的志趣萎靡。政治上‘上下之情未通,满汉之气中閼,大臣闒茸以保富贵,小臣钳结而惜功名’;社会上‘清议无闻,而务科第、营货财,节义经纶之事,漠然无与其身。

“前此的中國並非絕對的孤立,曾接觸過許多或友或敵的民族,亦遭受過嚴重的侵凌,何以未曾使其大變?何以不曾引起如是的認識和憂懼?因為一往所接觸的民族,縱能憑其一時武力,乘中國之敝,以圖一逞,彼此形勢猶可相埒。近代所接觸的西洋則大不然。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國的樊籬為之突破,立國基礎為之震撼。於是張惶失措,自處處人,兩無是處,遂陷入悲運。

各港胡人有其居留地,以胡人为番长。长安、洛阳亦为其荟萃之所,有的辗转来自海上,有的直接来自陆路,互市监或通事监即为掌理西北诸国交易而设。鸿胪寺于入朝番客,供应食宿,贾商、学生麋集,与唐人共同生活,互为婚嫁,且有登科第、任官职者,颇似今日的美国。

教士的内讧,一是为了礼仪问题,一是为了教派竞争。利玛窦认为中国所谓天或上帝,同于西教唆为最高主宰耶和华,中国的祭祀孔子、祖先、天地,并非偶像崇拜,当时他的同会教士已有人不以为然。

利益均沾,可免一国独占,又可施恩各国。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英人口口声声要争取平等,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

为进兵东南,曾国藩移驻皖南祁门,留军续攻安庆,以为将来克复金陵张本。不久英法进军北京,诏令北援,对他又是一个难题。他虽曾有此请,似非出于真诚。他对曾国荃说:“北援不必多兵,即吾与润帅(胡林翼)二人中有一人,远赴行在,奔问官守,则君臣之义明,将帅之识著,有济无济,听之而已。”又对胡林翼说:“天下有理有势,保江西、两湖三省,势也。吾辈就目前之职位,求不违乎势,而不甚悖此理。”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以巩固现疆土为第一,北援仅是一种姿态。

(若李秀成)先取长江下游各地,设关征税,藉足国用,再溯江而上,规复安庆、九江、汉口,联络石达开,尽收黄河以南,然后封锁上海,待其内变。日后洪仁玕说,太平天国祸害之源,为“洋人助妖”。洪秀全的妻弟赖文光说李秀成“不知君命,妄攻上海,不惟攻之不克,且失外国合约之大义,败国亡家,皆由此举”,不免言之太过。从另一面来说,倘李攻下上海,不仅可无后顾之忧,饷源亦可无匮,但未遂所愿。下游的英法公开支持清朝,上游的湘军长驱而东,太平军陷于夹攻,首尾不克。

康有为凭他一片热忱与动人言论,一跃而起,以为只要获得皇帝的信任,由皇帝独断,即可畅行其志。他不是不知光绪缺乏真正权力,但毕竟是一国之主,慈禧或不致毫无顾惮。其实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嫌隙已深,1895年光绪革退接近慈禧的军机兼总署大臣孙毓汶、徐用仪,慈禧亦革退拥护光绪的总署大臣汪鸣銮、长麟,第二年又将翁同龢罢毓庆宫,使他们君臣不能经常相见。慈禧说不上有何政见,惟知揽权。有人说如果奉戴她来变法,她将不会反对,似属可能,此可于同治朝及光绪前期的推行新政见之。现在光绪要争取自主,表面上她勉事容忍,而内心益愤。

12月,召刘坤一来京,使不能再行阻扰。李鸿章亦不以废立为然,谓光绪的罪不明,倘贸然从事,各国必先抗议,各督且将仗义声讨,不妨先立太子,徐俟机会,慈禧采纳了他的意见。

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可比”。任何国家,均无法统治此占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中国的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协和而不可强制,同情而不可冷淡。中国终将成为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而不致报复。但是一般外人的观念不改,指此次事变是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恨欧洲文明所引起。今后列强采取的政策,仍是利用清廷为傀儡,满足各自的欲望,列强之间复尔虞我诈,变本加厉地侵略争夺。

旧式的金融机构,难与新式的银行竞争,中外通商后,外国银行已喧宾夺主。1896年盛宣怀创立中国通商银行于上海,设分行于各大口岸,但官款仍多存入银号、票号、钱庄,商款仍多存入外国银行。1904年,定试办银行章程,官商合资。1905年,成立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资金增为一千万两。继之而起者,以1907年邮传部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为著。截至1911年,中国自办银行共十二家,以发行纸币、存放款为主,不重视工业贷款,民间亦不愿将款存入中国自办银行。

7月,徐锡麟在安庆举事,杀巡抚满人恩铭,被捕而死。秋瑾亦以事泄被杀,她视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女子。徐案发,两江总督端方恐惧地说:“自是而后,我辈将无安枕日矣。”浙江巡抚级绍兴知府亦以秋瑾之死备受舆论指责。革命党的行事,震慑了清官吏,激动了人心公愤。

胡适强调女子须有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发展自主的精神,作一个堂堂的人,有该尽的义务,有可作的事业。

自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为了反军阀、反侵略,对于西方的各种思潮、学说与主义,毫不选择地向国内输入,逐渐分为两个壁垒。一个认为应取法英、美,遵照自由、民主、科学之路,循序而进;一个认为应取法苏俄,采行共产党的有效办法、远大理想,作根本解决。前者声势虽盛,而议论纷纷,始终不曾形成一个联合阵线;后者坚定勇猛,步骤齐一,已有共同组织。不过一般社会人士,倾向自由、民主、科学的仍居绝大多数。

(1931年9月)东北军共约二十余万,半数驻于关内,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及黑龙江省府主席万福麟均在北平,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居辽西锦州,在沈阳的仅为辽宁省主席臧士毅,事先皆无警觉,丝毫未作准备。关东军一万余人于八小时内,占领沈阳城、军营、兵工厂、飞机场。

东三省、热河沦陷后,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二十四省,其中十四省为半自主状态,七省境内的一部分为红军所据。红军西走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为一意外地大收获。至是除河北、察哈尔的一部分为日本控制,新疆为苏俄控制,陕北及陇东的一小部分属于中共外,其余大致悉奉中央命令。

一向对国民党及蒋不满,并常有批评的胡适在1935年8月曾说蒋确有做领袖的资格。“近年气度大了,态度更和平了。全国人民心目中都觉到只有他一个人在那里埋头苦干,不辞劳苦,不避怨谤,而且,还能容纳异己的要求,尊重异己的看法。蒋先生成为全国公认的领袖,是一个事实,因为更没有别人能和他竞争之领袖的地位。”

燕赵自古多慷慨之士,齐鲁素为豪杰所自出。

孰料1950年6月25日,北韩受苏俄唆使突然进攻南韩。美国认为南韩如失,不只日本难保,其他接近苏俄的国家,亦将为所囊括。

任何民族的命运,胥决之于其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力,亦决之于文化。文化的形成有发之于一己者,有得之于人者,后者的重要性尤大于前者。集思方可广益,有容乃能致大。文化为人群谋求生存与生活需要的产物,各民族的处境不尽相同,因之所成各有局限。迨活动范围扩大,见闻增广,人之所长,或为我之所短,如能予以接纳,不惟生存安全无虞,生活亦可随之改进。否则世异势移,在彼此角逐之下,往往盛衰所系,必须急起直追,纵不能后来居上,最少可并驾齐驱。

中国为最尊重文化的民族,且有兼容并蓄的襟怀与理想。华夷之分,只是以文化或生活方式为准,非因血统而异。远方时代,中国的文化成就比较丰厚,号称“华夏”,含有美好与博大之意。如他族亦有其文化,则等视齐视,既不排外,亦不自大。

一八七二年十二月,岑毓英攻下大理,杜文秀自盡,降回三萬餘人被殺,李文學亦兵敗被擒。次年,岑部克騰越,雲南亂平,前後十八年。

陝甘為漢、回雜處的另一地區。一八六二年,太平軍進入陝西,關中回勇潰散滋擾,與漢人互相焚殺,渭河南北數百里咸為焦土,西路及甘肅回紛起響應。清命多隆阿與勝保分由皖、豫赴援,勝保一再失利,革職治罪。翌年,多隆阿先肅清東路,解西安之圍,續肅清西路,屠殺極酷,回眾退甘肅

。滇亂為回、漢聯合,甘亂為回、漢仇殺

以白彥虎等為著,與馬化龍相結。甘肅土寇董福祥聲勢亦大,蹂躪陝北,關、隴全境幾乎不保 一八六九年秋,左軍進攻金積堡。金積堡形勢險要,周圍堡寨四百餘座,北經蒙古,交通俄人,輸入洋貨、槍砲。回眾拼死力戰,左軍屢攻不下,大將劉松山陣亡。一八七一年一月,馬化龍糧盡,請降,被凌遲處死,甘回瓦解。一八七二及一八七三年河州及西寧回降。一八七三年,左收復肅州,屠回民七千餘,甘境肅清。此為左宗棠西征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為進軍新疆。

初期以一八六四年起於庫車的纏回布格聶丁(Burghanuddin,即黃和卓)之勢力為大,西並阿克蘇、烏什,東有喀喇沙爾(焉耆),稱東土耳其斯坦王

一八六四年,英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斯梯芬生(M.Stephenson)東來,代中國擬訂了一個築路計劃,自漢口西經川、滇至緬甸、印度,東至上海,南至廣州,再自上海至寧波、福州,另一線自鎮江北至天津、北京,實有經濟、政治兩種企圖。英使阿禮國勸總署採行被拒。一八六八年,籌議修約時,除了李鴻章外,各省當局幾無人贊成修建鐵路。

近代中国史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郭廷以

郭廷以

郭廷以(1903——1978),河南舞阳人,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毕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卓有贡献。有《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郭嵩焘先生年谱》等多种著作行世。

郭廷以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