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

作者:马斯洛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8

顾文姬评分

5

43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动机与人格内容简介

《动机与人格》(美)A·H·马斯洛著 许金声 程朝翔译 华夏出版社 87年11月一版一次 102,000册 3。50元
目录 1
鸣谢 1
第一章 对科学的心理学研究 1
第二章 科学中的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 14
第三章 动机理论引言 23
第四章 人类动机理论 40
第五章 心理学理论中基本需要满足的作用 69
第六章 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88
第七章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113
第八章 精神病病因与威胁理论 122
第九章 破坏性是似本能的吗? 136
第十章 行为的表现部分 151
第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人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174
第十二章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 212
第十三章 对于个体和种类的认识 239
第十四章 无动机和无目的的反应 273
第十五章 心理治疗、健康与动机 287
第十六章 正常、健康与价值 315
附录甲 走向积极的心理学 333
附录乙 积极的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343
附录丙 整体动力学、有机结构理论、症候群动力学 358
参考书目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一个爱的需要在其早期生命得到满足的成年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

神经质的人歪曲现实,苛求现实,把过早的概念化强加给现实,他们害怕未知的、新奇的东西,他们过多地被他的人际需要所决定,而不是一个对现实的好的报告者,他们太容易受惊恐,他们太渴望他人的赞同,等等。

健康人通常并不在表面上引人注目,他们不着奇装异服,风度和行为也不异常,他们有的是内在的自由。由于他们不为他人的赞扬和批评左右,而是寻求自我肯定,可以认为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即相对独立于文化。对不同品味与观念的宽容与超然似乎是关键的必需品。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爱情并不寻求超越自身的原因,也不寻求限度。爱情是其自身的果实,是其自身的乐趣。因为我爱,所以我爱。我爱,为的是我可以爱。”

如果要我把本书的宗旨浓缩为一句话,那我就会这样说,除了当时的各种心理学派对人性所做的描述之外,人还有一种更高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似本能的(instinctoid);也就是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如果不考虑到人生最远大的抱负,便永远不会理解人生本身。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渴望达到尽善尽美(以及对"向上"努力的其他说法),这一切现在都应该被当作一种广泛的,也许还是普遍的人类趋势而毫无疑问地被接受下来。

......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我们不光会热爱自己最好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机会感到恐惧;我们都毫无例外地对真理、美、美德怀有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对它们既爱又怕。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说,弗洛伊德的著作仍然是必读书(读他的事实,而不是他的玄学)。我也乐于推荐一本霍加特的极其敏锐的著作,这本论著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满怀同情地理解他所描写的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理解他们之所以会被粗俗、琐碎、低劣、虚假的东西所吸引。

如果我们记住,人归根到底是互相隔离层,用胶囊包裹起来的,每个人都处于自己的小贝壳中,如果我们同意,人归根到底不能像自己那样互相了解,那么,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一切交往都像是“两个彼此隔绝的人企图互相保护,互相接触,互相问候”。在我们或多或少了解的那些努力中,只有健康的爱情关系是填补两个互相隔绝的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一个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敢于倾听自己,倾听他自己的自我,否则他不可能明智地选择生活。

我们的确有一种天性、一种结构、一种朦胧的类本能的倾向和能力的骨架结构,然而,要在我们身上认清它却是一个伟大而困难的成就。做到自然、自发、了解自己的本质、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这是一个罕有的高境界,它不常出现,并且通常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长期的艰苦努力。

这种内在本性非常柔软、微妙,不像低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大、不可抗拒。低等动物对于自己是甚麽、要甚麽和不要甚麽,绝不会产生任何怀疑。然而,人类对爱、知识或者某种人生观的需要却并不明白无误,反倒是很微弱的,它们用低语而不是喊叫来表达自己,而低语声很容易被淹没掉。

在理论上建立一个心理学乌托邦一直是我个人的乐趣。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人都是心理健康的,我称之为精神优美。

一个爱的需要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成年人,在安全、归属以及爱的满足方面,比一般人更加独立。 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坚强和健康通常是由于安全、爱、归属和自尊的需要在早年长期得到满足的结果。

“爱情是这样一种自发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并非那种把自己消融于另一个人中去的爱情,而是那种自发肯定他人的爱情,那种在保存个人的基础上将个人与另一个人结合起来的爱情。”

我们可以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既然一个基本需要满足匮乏的人应该被看作病人,既然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的匮乏是个人之外的力量造成的,那么个人的疾病完全来源于社会。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良好的社会或健康的社会:所谓良好社会或健康社会,就是通过满足其成员的所有基本需要来促使他们最高目的出现的社会。

当认识需要受到挫折时,很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心理病态的结果。一些变态现象产生于那些感到生活乏味、工作枯燥的智者中间。 在那些新闻,消息,事实的来源被切断的国家,在那些官方的理论与明显的现实极其矛盾的国家,至少一部分人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不相信任何价值,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怀疑不言而喻的东西,丧失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发生深刻的瓦解,等等。另一部分人似乎采取了更消极的方式:沉闷、顺从、丧失主动性、丧失能力和与世隔绝。

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

The most stable and therefore most healthy self-esteem is based on deserved respect from others rather than on external fame or celebrity and unwarranted adulation.

有什么理由说这些需要和素质上的潜力(constitutional potentialities)就是天生趋势?第一,这些需要和潜力如果遭受挫折,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第二,这些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则能培养健康性格(导致良好的心理状态),而神经症需要的满足就不会产生这种结果。这就是说,它能使人变得更好更健康。第三,在自由的状况下,它们自然地作为人的偏爱而表现出来。第四,在相对健康的人那里可以直接观察到它们。

“爱情是一种生产形式,创造出一个人与他人,与自己的某种联系。它意味着责任,关心,尊敬与了解,以及希望别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意愿。它在保存双方的完整性的条件下表现了两人的亲密关系。”

那个孩子和知识分子——其他的每个人也都是这样——所需要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科学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一种有理论、讲事实的人本主义的政治,等等,一切都有其合理的安排……这样我必须又一次对自己说:去工作吧!

最后一点。较新的动力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选择、自我认可、冲动意识、基本需要的满足。而过去的关键概念 一直是控制、抑制、纪律、训练、塑造,因为其根据是,人类的深层本 质是危险的、罪恶的、贪婪的、掠夺性的,教育、家庭训练、养育孩子、一般的文化适应,都被看做是控制我们内在的黑暗力量的方法。 关于人性的这两种不同概念产生出具有天壤之别的关于社会、法律、教育和家庭的理想观念,在一种情况中,社会、法律、教育等是控 216/469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切不熟悉的、朦胧感觉到的、难以理解的、隐蔽的、意外的东西,全都是有威胁倾向的东西。吧它们加工成为熟悉的、能断言的、易处理的、能控制的,即不可怕的和无危害的东西的一个方法,就是了解和理解它们。因而,知识不仅可以有向前成长的功能,而且又所见焦虑的功能,即有一种保护内部平衡的机能。

由于现实是动态的,又由于多数人只能较好地认识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大量注意、感觉、学习、记忆和思想所处理的,实际上仅仅是那些从现实中静态地抽象出来的东西或者某些理论建构罢了,而不是现实本身。

因为有两方面的真实情况,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一方面我们倾向于不去注意那些不能纳入到我们已经构造好的标题中去的东西,例如那些奇怪的东西;另一方面正是那些异乎寻常的、新奇陌生的、危险的和充满威胁的东西最容易夺走我们的注意力。一个新奇陌生的刺激有可能是危险的(例如黑暗中徒然一声巨响),也有可能是不危险的(例如窗户换上了新窗帘)。我们将最充分的注意力给予那些陌生而危险的事物,而对那些熟悉和安全的事物,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否则它就会转化为熟悉而安全的事情,亦即就会被标签化。

当我们与生人初次交往是,往往会对他感到新鲜,而且努力想把他理解和感觉为一个与他人在生活中不甚相同的独特的个体。但是,我们却往往不自觉地给他贴上标签,或者把他归到某一类型的人当中去。我们将他置于某一范畴或某一标题之下,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i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往往把他看成是某一概念中的一个例证,或者某一范畴中的一个代表。例如,他是中国人,而不是非洲人。

我们得出这样一个悖论:习惯既是必要的,同时又是危险的,既有益处同时又有害处。毫无疑问,习惯能节省我们的时间、努力和思想,但却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它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归根到底却又与新的,非标签化思维相违背,也就是说,它们对新问题是毫无作用的。在我们使自己适应世界的时候习惯尽管有用,但它们却常常阻碍着我们的发明创造性,也就是说,她们常常阻碍着我们去使世界适应我们自己。最后,它们常常以一种懒惰的方式代替了真实的和新鲜的注意、感知、学习和思想。

在那些官方理论与明显的现实及相矛盾的国家,至少有一部分人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不相信任何价值,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怀疑不言而喻的东西,丧失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发生深刻的瓦解,等等。

动机与人格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马斯洛

马斯洛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1967年-1968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被称为“人本心理学精神之父”。马斯洛并不是第一个表述人本心理学思想的心理学家,但他的著作不仅兼容了人本心理学理论家们共有的全部概念的要点,而且使人本心理学的观点更加丰富和清晰。

马斯洛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