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现代性

作者:李欧梵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1

顾文姬评分

4

21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未完成的现代性内容简介

《未完成的现代性》从晚清以来文学中的现代性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性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及对上海和都市文化的探讨,作者在这几篇文章中呈现了自己对许多前沿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大多以讲座的方式来呈现,生动迷人,不像别的大文章那样,把一个固定的观念交给读者,我们随时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方式、包括他的困惑。应该说,这些文章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这些文章中的命题和思路,在作者其他的专著中得到周密的论证和延展。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从这个理论的角度思考,我觉得只把五四运动看做学生爱国运动或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是不足的,在它背后酝酿已久的是两种源自西方的大潮流:一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一是社会空间的开拓,而二者的原动力都是文化。

如果用一种历史的吊诡来看的话,这种情况刚好发生在亚洲各个大学都积极模仿美国的时候,中国的大学、香港的大学都正在从英国制走向美国制,注重学科、注重研究、注重文章发表的次数,整个的一套方式完全是学美国的,已经没有办法学习当年英国贵族式的人文主义教育。

杰姆逊在其理论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后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怀旧,他用的词是nostalgia,可能不能译为“怀旧”,因为所谓的“旧”是相对于现在的旧,而不是真的旧。从他的理论上说,所谓怀旧并不是真的对过去有兴趣,而是想模拟表现现代人的某种心态,因而采用了怀旧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心态。换言之,怀旧也是一种商品。

中国的现代性你不可能只从一个经营的观点来看待,精英只能登高一呼,至于社群共同的想象,其风貌和内容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建立起来的,需要无数人的努力。而其所借助的印刷媒体,如报章杂志,在晚清种类繁多,这又不禁使我们关注为这些报章杂志写稿的人。... ... 随着科举制度在1905年的终结,知识分子已无法再科举入仕途中获得满足,参与办报撰文的大部分使不受重视的“半吊子”文人,但是我认为恰恰就是他们完成了晚清现代性的初步想象。

那时的“现代“是指”新政“、”新学“、”维新“等。

研究五四运动的人往往只看当事人写的资料,特别是思想史家。我觉得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有先天的缺陷:往往会以偏盖全,以一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概括整个时代的思想。但我认为思想史和文化史一样,应该寻求思想的文化环境。我的做法,多少受了一点法国社会学家布厄迪尔的影响,再设法界定一个历史的惊恐的时候,特重人物的“文化资本”和所处的文化生产地。... ...五四新文学必须要占领这几块文化重地,才能够扩大其影响。

未完成的现代性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李欧梵

李欧梵

李欧梵,著名人文学者,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此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著述包括《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学的回想》、《西湖的彼岸》、《上海摩登》、《狐狸洞话语》、《世纪末呓语》、《寻回香港文化》、《都市漫游者》、《清水湾畔的呓语》、《我的哈佛岁月》、《苍凉与世故》、《又一城狂想曲》、《交响》、《人文文本》等。

李欧梵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