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诗史
英国诗史内容简介
关于怎样写外国文学史,曾经几次有所议论,这里只扼要重述几点主要想法:要有中国观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要以叙述为主;要有一个总的骨架;要有可读性。也许还可加上一点,即要有鲜明个性。就本书而言,作者让自己努力做到的是:第一,在选材和立论方面,书是一家之言,别人意见是参考的,但不是把它们综合一下就算了事;第二,要使读者多少体会到一点英国诗的特点,为此作者选用了大量译诗,在阐释时也尽力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地位,说出切身感受。古英语、中古英语都同近代英语相差很大,特别是古英语更大,但又是一脉流传下来的,只不过中间经过若干次不同民族语言的冲突、融合和演进,才出现每一时期的主导语言:三种西日耳曼语形成的古英语,日耳曼语和罗曼语相结合的中古英语以及吸收更广但又以英格兰东南部方言为基础而进行标准化的近代英语。在这过程里,英语从一个岛国的语言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之一。古英语与中古英语各有不同的诗风和诗律,近代英语诗兼取两者之长而又有所侧重,同时又吸取欧洲大陆以及晚近美国的诗歌精华,进行创新,使得英国能有一种特色鲜明、大诗人迭出的韵文文学,对世界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诗歌也好,语言也好,背后都有文化。从英诗而论,四大文化在此遇合:最初的日耳曼文化,中世纪的拉丁文化,近代的不列颠和跨大西洋文化,再加原在英格兰岛上后被逼得上山过海,只在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还有遗留的凯尔特文化在19世纪以后复兴,所以有四种文化给了英诗以滋养,在它们相互冲突和融化之中,起伏消长之间,英诗取得了新的活力,而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所受的基督教影响又是贯穿整个英语诗歌三个时期四种文化的一个精神因素,到了现代才有所减弱。
热门摘录
我定要变得聪明, 公正,自由,温和,只要我能过问, 因为我不愿再看 自私者和有力者仍然横行 而无人制止。 (《伊斯兰的叛乱》献词 查良铮译)
青年彌爾頓還寫了一個假面劇,於1634年在威爾斯邊境的勒特洛堡演出。以前瓊生是寫這類劇的能手,它們大都帶娛樂表演的性質,是詩歌和音樂舞蹈的結合,供宫廷和贵族觀賞。間或有點道德說教,但一般內容是不深刻的。彌爾頓此作卻不然。它除了有優美動聽的歌曲之外,還有一個嚴肅的主題,即貞操問題。劇情是在一個傍晚兩位兄長帶著妹妹走進一處森林,為了替她找點水果離開了她,她等了許久,起身去尋他們,沒有尋著,卻碰上了魔術師科瑪斯扮作牧羊人把她引到一處房屋,正在逼她飲酒,兩位兄長在一個神靈指引下趕來搭救了她。
帶哲理意味的辯論性對談是這個假面劇的特點:不僅科瑪斯同貴族小姐辯,兩位兄長也辯(辯論妹妹的吉凶),伴隨的神靈也辯(他指出科瑪斯雖逃而他的魔法仍然困住了小姐),對辯成了這個劇的結構原則,給了他一種美學上的勻稱,其實寫對辯也是在彌爾頓心裏進行的。他完全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富足,但他又知道這當中藏有誘惑,更高的神聖原則是守身如玉。清教主義開始抬頭了。
从此他擦干眼泪,沉静下来,变得和善而又勇敢,勇敢到同时同两位姑娘跑到都柏林,在街上向路人散发由他自己撰写,自费印刷的《告爱尔兰人民书》
理想 既然无救了,那就让我们吻了分手, 不,我已完事,你再也得不到我什么, 我也高兴,是的,高兴无忧, 能这样干脆地解脱, 握手吧,废除我们的全部誓言, 如果有一天我们重逢, 不要让人在我们脸上看见 还有一点旧情残存。 爱情在作最后的喘息, 脉搏已弱,热情躺卧无声, 信念在死亡的床边屈膝, 天真正在闭上他的眼睛: 但只要你愿意,即使一切都将他抛开, 你仍能叫他从死亡回来。
伦敦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士兵的哀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吓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用瘟疫摧残了婚礼丧车。
既然你爱甜言蜜语多于讽刺, 人们也就奉上一些颠倒的赞誉: “各族的救星”呀——其实远未得救, “欧洲的解放者”呀——使它更不自由。
英国诗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