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摘录
……把“关键”移后,让读者有所期待,有期待而后有满足。 …… 使用局部倒叙的人不要忘记了,“倒叙“的部分叙完以后,多半要回到主流,记叙直叙下去。这样,直叙的“大形式”并吞了倒叙的“小形式”,倒叙始完全自然。
有起落,有详略,有表里,就用直叙;没有这些条件又怎么办呢?这就得另外想办法补救,这要在直叙之外另有叙述的办法。所以,直叙以外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直叙并不是恶评,“平铺直叙”才是。采直叙手法最忌的就是“平铺”,平铺就没有起落。 起落”是从读者反应的强弱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很弱,弱到“不起涟漪”,弄成死水无波。
第一,你正在写波浪滔天,忽然放下波浪,去写群山万壑,因为山峰山谷和波峰波谷有些相像。即比喻
第二,暫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
事情为什么有平淡或生动之分呢? 什么样的事情才是生动的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只有三项:起落、详略和表里。 写作最忌平铺直叙,平铺就是没有起落,起落是从读者产生的强弱反应产生的,“平铺”的缺点就是读者的反应一直都很微弱,没有涟漪,就像死水一般。 精炼的文章里面,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不同强度的刺激。
我想有一天我愿一手拿纸,一手拿笔,在江湖上走来走去,遇见什么可泣可歌可恨可笑之事随手写下,抛进风中,随便飘到什么地方由什么人拾去看看。
有时候那盖在‘外一层’下面的“里”层,偶尔会露出一点端倪来,就像外面黑裙飘动让我们看见里面有一条红裙子,虽只恍惚一角,却已耐人寻味。这一瞥所得,往往很有用处,抓住了,就可以使文章生色。
取材有主从,所以文章有繁简,不宜平均。 作文的材料有隐有显,可以形成一表一里。“里层”就是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推论。
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事由理引起,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借景生情,情溢乎景,因事生情,情溢乎事,临地生情,情溢乎地,睹物生情,情溢乎物。它的表现是主观的。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要重, “情溢乎事”的。 在“以情为主”的原则之下,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接受两点: 就作者而言,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 就抒情文里, “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隙,情感才有发抒之地。这和音乐剧相同,音乐剧的情节多半简单松散,以便安置音乐。
身为读者应明白,抒情文是不能“考据”的 他说“我的血管连着她的血管”,你干吗要解剖呢?他说“我饮下满杯的相思”,你干吗要化验呢?他说他将在银河覆舟而死,你又何必搬出天文知识呢?他说他坐在那里坐成禅,坐成小令,坐成火山,你又何必摇着头说不可能呢?
我们用记叙的文体记人、记物、记地、记事。我们记下我们所发现的动静、常变、今昔、表里。我们赖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心灵思想发现它们。发现的过程占一段时间,我们先发现什么,后发现什么,有个先后的次序。文章按着这个次序写,就是直叙。
看到的— 听到的— 嗅到的— 吃到的— 碰触到的— 想到的—
其实不独抒情文,记叙文议论文也离不了“情”。如果不是某件事引起了我们的喜悦、警惕、悲恻或钦仰之情,我们干吗要记它叙它昵?如果元爱无憎,心如止水,我们又何必对别人的主张议之论之抑之扬之呢?无情固然不能抒情,无情恐帕也不宜记叙议论。 议论是“主观中的客观”。 抒情文以情为主,它可以由理引起 但文章里的情“淹没”了那事那理。借景生情,情溢乎景,因事生情,情溢乎事,临地生情,情溢乎地,睹物生情,情溢乎物。它的表现是主观的。 我们中国把人的感情区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类。
记叙文可以增进我们的知。 议论文可以增进我们的见解。 抒情文对此二者“应该”无能为力。 抒情文“应该”给我们情感教育,使我们由无情而有情,由卑劣之情而优美之情。
“景”不限风景,而是包括风景在内的种种“景象”。一山一水是景,一颦一笑也是;一春一秋是景,一生一死也是。写景的方法用“描”。 好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久已熟悉的事物有新的感受。 好的描写使我们对陌生的事物恍如亲见亲历。 说明眼前的景象; 描写眼前的景象; 描写心中的景象。
比喻是以熟悉喻陌生,以已知喻未知。
烘托仍然属于描写,他们把“描”的意识引申、扩大了。 如果描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这一点儿描写还不够,你就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作文七巧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