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质的研究

作者:陈向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3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内容简介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出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出來的操作手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結合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了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本書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參考使用。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在进人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如谨慎、诚实、不作预设、当一个反思的听众、愿意表露自己等(Bog-,19-3)。马克断威尔(19)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中的“4C原则:1)关系( connections);2)交流( communication);3)礼貌( courtesy);4)合作ooperation)“关系”与我上面讨论的通过自己的用方市同

“守门员”指的是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

在确定“守门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环境中的权力结构及其与我们的关系。进入现场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技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权力协调的题。如果我们了解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权力运行机制,进入现场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获知的过程(朱苏力,19)获知不仅仅需要一定的方法,而且还涉及到有关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文化资本”( Bourdieu,1977)。

一般来说,如果研究要对某一个社会机构进行深的个案调查,那么我们就必须获得所在机构领导的批准( Lincoln&uba,1985)。

“守门员”由于自己的特殊位置,通常对研究有一定的考虑或顾虑 ( Bogdan&Bie,1982:125)。他们通常会有一种自我防御心理:或希望影响我们,以便获得对他们自己有利的研究结果;或希望限制我们,使我们只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接触(高敬文,1996:63)。通常,“守门员”和当地的被研究者对研究者都抱有一定的期待。

提供足够的信息,免对方产生不必要的猜忌或好奇;但要注意适可而止,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当然,所谓的“足够”或“合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只能视研究的问题、情境、被研究者的身份等具体情况而定。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研究者遭到拒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当地人的规范。但是,有时候研究者受到拒绝却可能与自己的行为毫无关系。

在质的研究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资料,进入研究现场本身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在进入现场时使用的策略、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阻力的方式一这本身就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am mersey Atkinson,1989:54)。协商研究关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的社会结构、权力网络和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修改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陈向明认为,这些理论范式主要是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对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真理客观存在,但是不能被穷尽,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列手段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事实。

相对主义: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实”。 【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之用(建构)。】 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

访谈者在使用访谈提纲时一定要保持一种开放、灵活的态度。访谈的具体形式应该因人、因具体情景而异,不必拘泥于同一程式,也不必强行按照访谈提纲的语言和顺序提问。

“效度”是传统的实证主义量化研究的一个判定标准,目的是通过客观的测量和量化推论寻求一种普遍的法则。质的研究遵循的是与量的研究不同的思维范式,关注的不是客观的分类计量、因果假设论证或统计推论,而是社会事实的建构过程和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经验和解释。

在研究开始之前对研项目的个步设想中包括的提出、具的友法和手段研究的步和进程所期待的研究结果以及检验研究结果的方式等。

一般来说,后实证主义者比较强调事先对研究的设计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规划,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有所预测,对今后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策略进行讨论。而非实证主义者(如建构主义者)却认为研究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任何过早、过多或过于僵硬的设计都会妨碍研究者即兴创造。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事先进行明确的计不不太可能而日会对研究者的及时应变能力产生负面的抑制。

在这个模式里,“经验”被认为是一种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压抑的“虚假意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通过对其进行历史的回顾和批判性研究而达到“真意识”。整个研究过程是一个由经验到发明、发现、解释和理解的循环。

马克斯威尔把这个模式叫做“橡皮圈模式,就像小孩子经常玩的橡皮圈游戏一样,各个部分之间随着任何一个方位的拉力而变形。这个模式可以被看成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上面的三角形代表的是研究设计的外部成分(即研究者的目的、经验、知识、假设和理论);下面的三角形表示的是研究设计的内部成分(即研究者的具体研究活动以及检验研究结果的步骤和手段)。

我认为,这个模式可以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更加直观地表现质的研究之动态、变化、互动以及不断深入的进程。质的研究的各个部分不仅在一个两维的平面上相互作用,而且在时间的立体进程中不断将自己聚焦,以适应研究实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研究。

“研究设计”通常表现的是一项研究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包括研究的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提案”通常是一份对研究设计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文件,其目的是向特定的读者群论证自身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重要性(Maxwell,1996:X)

有关研究设计的具体写作方式下一章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因此我在这里主要余绍一下研究提案的写作要求。首先,在写作研究提案之前,研究者应该仔细阅读有关资助单位的申请指南,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写作。研究提案的内容通常包括:摘要、概论、背景知识、预研究的结果、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地点和人群、研究的方法(研究关系、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伦理道德问题、效度、初步预测研究结果、研究的意义、时间安排、经费的使用等。莫斯(1994:228)认为质的研究的提案应该包括如下具体组成成分(图表4

如第四章中图表4-2-4和图表4-2-5所示,质的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大的部分:1)研究的现象和问题;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研究的情境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5)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在设计阶段,对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情境进行讨论是最重要的,其他部分则更加依于研究的具体进程,在设计阶段只能做一些初步的猜想。

研究的问题总是来自一定的研究现象,因此我们在选择具体的研研现景的究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研究现象。所谓“研究现象”指的是研究者希望集中了解的人、事件、行为、过程、意义的总和,是研究者在研究中将要涉及的领域范围。研究的就像是地图、事先为的范划定地域和边界。

1⃣️保持开放、灵活的态度 2⃣️在对研究现象进行界定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一些没有经过检验的“前设”塞到对研究现象的表述之中。 3⃣️考虑条件

首先,质的研究中的问题应该是学术界和或实践界尚有疑问,研究者本人确实希望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质的研究的目的是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而不是为了对某些假设进行证实,因此应该选择对研究者和被研者来说有意义的。

与有意义的问题”相对,“没有意义的问题”指的是那些研究者(或研究者群体)为了某种学术或其他方面的需要自己凭空杜撰出来的问题,或者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设以说服别人而不得不进行的、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有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提出新的看待事物、改进现状的角度,而且可以在精神上激励研究者本人从事此项研究工作。

还要考虑该问题与研究中其他部分之被研究者有什么间的关系。正如第四章中图表4-2-4中的“橡皮圈”模式所显示的,研究的问题不可能在真空中形成,它与研究的其他部分(研究的目的、方法、情境、样本的大小、时间财政资助等)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1 “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概括性问题”是一个指向某一特定人群的、对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其抽样方法是从这个特定人群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特殊性问题”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所呈现的问题,研究只对这个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2 “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 “差异性问题”探讨的是事情的异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事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面。 比如,“中国的大学生对希望工程是否支持?就是一个“差异性问题”,寻求的答案是“是”或“否”。“过程性问题”探究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事情的动态变化上面。比如,“中国的大学生在希望工程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就是一个“过程性问题”,目的是了解中国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如何做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社会科学质的研究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陈向明

陈向明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陈向明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