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与康熙
曹寅与康熙内容简介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作为一本考证严密的史学专著,《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详细论证并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人生,真实再现了曹寅作为康熙家臣和耳目的秘密生活,反映了康熙皇帝多疑狡诈的一面、清王朝统治策略及特殊的君臣关系,再现了清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西方,有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就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努力试图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的答案,他就是史景迁,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教授——一位景仰中国古代史家司马迁的汉学家。史景迁治中国历史既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查,同时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从而使得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的畅销读物。这一点万为难能可贵。我们这次引进出版了史景迁的绝大部分作品,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史学界和广大读书界的重视。史景迁对中国历史的许多观点我们未必全都赞同,只是希望借此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文化交流。
热门摘录
少年十五十六時,彎弓盤馬百事隳。不解將身事名主,惟愛射雉南山陲。
少年十五十六时,弯弓盘马百事隳。不解将身事明主,惟爱射雉南山陲。山南麦熟不得实,青黄初接已生摘。山田久草无人耕,老鸡叫媒白昼行。陇头峨峨行且舞,陇下绛冠力如虎。不惜二雄为雌死,但言新试铜牙弩。
这首《北古口中秋》可能写于长城上的某处关隘,曹寅显然很喜爱这片景致,但语气却不漏情绪。只有一回他在秋天自南京前往北京,思绪转到皇帝曾经狩猎的北方:“行在天山外,西风玉帐寒。”
四十年后,曹寅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童年与周亮工的忘年之交;周亮工于1642年举兵抗清,而后在官宦生涯中两度因受贿而入死罪,两度又被赦免其死刑: 余总角侍先司空于江宁,时公方监察十府粮储,与先司空交最善,以余通家子,常抱置膝上,命背诵古文,为之指摘其句读。
满族诗人纳兰性德,在曹玺去世那年写了一篇文章,记载他与曹寅的对。措辞用语愁情真挚,但却可见曹玺严峻的性格:
091 身为织造,就得时时创新,设法对付彼此抵触的律例。若说这是个有巨利可图的职缺,那么这个职缺也可能累积庞大亏空;处于凶险之中,只能仰仗天生的机敏,而不是依赖法令。
内务府是一个独立自治的官僚机构,掌管内务府所有财富和资源的接收和分配,管理祭祀、御筵、膳食、衣饰,制定奖惩,支付赡养和教育费用。内务府总管大臣被描绘为管理上三旗包衣,控制皇官和紫禁城。他们挑选和提拔自己的部下,皇帝选定最高级的官员,六部在这些事务中没有发言权。
这个隐喻并无贬义,毕竟,曹寅自己曾援引过它、他的后人在他之后也一再重复它。树倒了,猢狲就散了,如此而已。但对曹寅的孙子而言,写一部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红楼梦》,是对整个家族历史做最奇异的编织。这部小说改变了原来历史的悲剧性,因为它给家族处境的必然性添加了际遇的因素。因而,将这个隐喻推向它的逻辑结论便是合理的,用中国小说中一个最富魅力的形象的话来告别曹家的历史: 既允了…须与他了这愿心才是哩,为人为彻,一定等那大王来吃了,才是个全始全终,不然……反为不美。
曹寅与康熙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