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

作者:梁漱溟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0

顾文姬评分

5

284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化要义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得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中國文化要義。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第三章,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

第七章,理性——人类的特征

第八章,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

第九章,中国是否一国家

第十章,治道和治世

第十一章,循环与一乱一治而无革命

第十二章,人类文化之早熟

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

第十四章,结论

第一,公共观念 第二,纪律习惯 第三,组织能力 第四,法制精神

因为按照马克思派的讲法,若是封建社会便当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若是资本主义社会便当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从乎前者,则资产阶级为革命主力;从乎后者,则资产阶级为革命对象。

孔子正亦要稳定人生,但其所以稳定之者,又别有其道。我在旧著中曾说:(上略)他给人以整个的人生。他使你无所得而畅快,不是使你有所得而满足。他使你忘物忘我忘一切,不使你分别物我而逐求。怎能有这大本领?这就在他的礼乐。(《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第68页) 礼乐使人处于诗与艺术之中,无所谓迷信不迷信,而迷信自不生。孔子只不教人迷信而已,似未尝破除迷信。他的礼乐有宗教之用,而无宗教之弊;亦正唯其极邻近宗教,乃排斥了宗教。

多一些感触,多一些反省。多感触多反省之后,其思想行动便有不得苟同于人者。纵不形见于外,而其衷之所存,未许一例相看。是之谓有主见,是之谓有心得。我便是从感触而发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积心得而为主见,从主见便有行动……如是辗转增上,循环累进而不已。

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以道德代宗教,以礼俗代法律 以伦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伦理始于家族,而不止于家族。 中国人遇到一件事情,只考虑应不应该,不考虑愿意不愿意。 社会那么多伪君子,而没有真小人。

试看其近代人生风气丕变者,曾不外一变于逐求现世幸福而可知。哲学虽代宗教而兴,但最流行的是功利思想之哲学,如所谓乐利主义、幸福主义,以致后来之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等皆是。其必要确立个人自由,保障个人权利,正为划清各自欲望活动分限,而得遂其活动。讲经济,则从欲望以出发。讲法律,则以权益为本位。论到政治,则不过求公私欲望之满足。总之,人生以欲望为本,而运用理智,计算得失而已。其不同于中古者,只在以利害代罪福,以法律代教诚。然利害观念和罪福观念,原属一条脉路,变而未变;对于义利是非,向上一念,岂不依然缺乏?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与西洋人总是向外用力恰恰相反。 盖从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两面所构成的社会,实无时无刻不要人向里用力。 此和与顺,强力求之,则势益乖,巧思取之,益情愈离。凡一切心思力气向外用者,皆非其道也。 所有反省,自责,克己,让人,学吃亏……这一类传统的教训,皆与其社会构造的事实作背景而演成,不可知当它是一种哲学的偏嗜。

往古印度文明最使人惊异者,是其宗教出世法之特盛;近代迄今西洋文明最使人惊异者,是其征服自然运用自然一切科学技术之发达;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既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

人心放肆,则天下将乱

盖承平日久,爵禄弥觉可羡,熟软侧媚者日进,而高介之士沉隐于下。士风士习浸浸偷敝,一心 贪慕于外,更无责任之自觉。于君主不能谏诤,或且助桀为虐。于社会不能领导,或且 为一切败坏所自始。此验之于历史,亦几乎依时而可见。

凡想要把握人类历史动因——贯乎历史全程的一个动因——而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建立一普遍适用的理论,恐不免都是妄想。

总结言之:一面由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社会构造特殊,而中国之不发生产业革命其势决定。更一面由中国不发生产业革命其势决定。那么,当然其社会构造亦就变不出什么来。而社会构造愈不变,其不发生产业革命之势愈决定,从而其社会亦愈不变。如是两面绞扣,互相牵缠,动转不得。这就是中国经济停滞不进,社会历久不变之理。

中国的伟大非他,原只是人类理性的伟大。中国的缺欠,却非理性的缺欠(理性无缺欠),而是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缺欠。必明乎理性在人类生命中之位置,及其将如何渐次以得开发,而后乃于人类文化发展之全部历程,庶得有所见。又必明乎中国之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而后于此文化不可解之谜乃无复疑滞,并洞见其利病得失之所在。所有中国文化之许多特征(如上所举乃至上所未举者),其实不外一“文化早熟”之总特征。这是从上论证到此,毫不含糊的结论。

(二)1943年2月22日桂林《大公报》载一长篇关于苏联的报道,有这样的话:给人以深 刻印象的,是清教徒式婚姻看法的恢复。离婚虽仍属可能,却并不容易了。工人农人中离婚者,更属绝无仅有。家庭又成了根深蒂固的组织,被认为民族生命的基石。

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考察发明的历史,都可以知道发明显然不是因为必要才有的。必要可以强迫人勤劳,但要闲暇才可以引起人的发明,发明不是像订货物一样,可以预定的。

尽受逼于现实问题之下,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行。

中国文化要义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梁漱溟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终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与《东方学术概观》等。

梁漱溟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