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散文

作者:黄苗子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3

顾文姬评分

暂无评分

黄苗子散文内容简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抗战初期学写散文是叶灵凤教的,他说:“写散文并不神秘,你看到的、感觉到的,用你自己觉得最恰当的那句话说出来——写文章就是在纸上说话。”

在外婆的指导下,舅母用香山特有的卤虾把烧猪肉再焖一次,这种卤虾焖肉可以贮存下来吃上十天半月。外婆家冬天还有一种油泡着的腊鸭屁股,这两种油香喷扑的佳肴,是我小时候最欣赏的美馔。

其后我参加过两次南社纪念会的盛大集会,江浙上海一带的诗人,都来出席。记得头一次是一百单八人,于是乎有人(大概是我的父执陆丹林先生)就在报刊上发表《南社点将录》,头一名是托塔天王蔡孑民,亚老自居呼保义柳亚子,其中一名是矮脚虎黄苗子。

书法毕竟是书法,它不能混同于绘画,不宜“绘画化”。共性不能代替各自的个性。

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顽而不固的苗老汉。说老实话,对于现代主义作品,我有些能欣赏,能接受;有些则半推半就地去接受;还有一些则很遗憾,的的确确地完全不能接受。对于新时代的新趋势,新现象,我要求自己用审慎的态度去认识它,我要求自己“不懂求懂”而力戒我自己“不懂装懂”。

有一次,我同郁风去拜访白石老人。郁风乘他聚精会神作画时,拿出炭条画纸,为他作了一幅画像。白石老人十分欢喜,但他知道郁风无意把画送给他,就主动拿毛笔在画上题曰:“郁风女士艺精,为白石画像甚似,然非白石所有,予记之。”

在琳琅满目、像个小美术馆的客厅中,挂着一副字如斗大的对联,是泰山经石峪刻注的墨拓本集字: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他(徐悲鸿)收藏古画,残破处喜欢重裱后自己修补着色。有人批评他破坏故人作品,他说:“安知我改后不胜过原作?”现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所藏部分古画,还可以看到这些痕迹。

徐先生平日为人谨饬,但艺术家脾气总不免自然流露,在重庆,他画过一幅枇杷,题句是:“欲破悭囊购彩票,中得头奖买枇杷。”在北京,他到琉璃厂找裱工刘金涛同车到他家裱画,半路上忽然叫汽车停下来,然后问金涛借款一元,下车去买烤白薯吃。后来忘了还钱,金涛也不敢问他讨债。 徐先生和刘海粟的龃龉,是国内艺术界数十年来引为谈助的。这两位艺术家性格不同,艺术主张不同,但彼此各有成就,徐先生逝世后,刘海粟很少有诋毁徐先生的言论,于此可见其胸襟。

在美术史上,有些画家的作品,在他生前就已经名噪一时,死后也继续享有盛名,任伯年是个例子。有的生前求画者踵接,死后却不过如此的,元代的盛子昭是个例子,有的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名声大噪的,八大山人是个例子。黄宾虹生前在文艺圈子中,知道和欣赏他的人不算少,也不太多,那时已有“南黄北齐”之称,但近五十年来,齐的声名比黄还是略胜一筹,原因是黄画比齐画较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

老张看见傅抱石的图章刻得好,便建议他刻几方摹仿赵之谦的印章试着拿去卖,总算傅抱石的技艺不坏,冒牌的赵之谦居然卖得了价钱,母亲的生活医药得到维持了。

据他自己说,他在哪个时候,曾花了七个月时间,写了十几万字的《国画源流述概》稿本,那时他还未满二十岁。

旧戏班有一种迷信:衣箱上是不许坐人的,否则就会触怒“老郎神”(戏班子供的祖师爷)。可是张德禄为了让孩子有个地方坐下来画画,就允许这个后来终于成为名画家的毛孩子张光宇占个唯一的座位的——坐在衣箱上画。

光宇在抗战前,就曾计划过以屈原《九歌》为题材的巨幅壁画创作,但饥火和战火,却把他的美妙理想彻底地烧掉了!

朋友熟人,喜欢正宇的天真放达,就传说正宇有一天在画家黄永玉家谈天,他们谈起古今的书法家,正宇伸出左掌的五个指头,右手逐一数去,他把食指一屈,说:“王羲之!”再把中指、无名指、小指屈下去,数道:“颜鲁公、怀素、米南宫、就是这几个了。”永玉奇怪地问:“那么大拇指谁呢?”正宇把拇指一屈,头瞪着永玉,理直气壮地说:“我啰!”

庞薰琹自己后来对我透露:由于没有油画布,那时候把以前的油画作品涂掉,利用这些旧画布在上面重新画的事是常有的,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无异于亲手卡死自己的儿子来再生一个。这种感情是难以忍受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美术,我是一个什么都感兴趣的门外汉。记得一九四九——一九五〇年间初到北京,那时北京饭店对面还是一片空地,长达一两里路都是摆地摊的;古旧书画、文物珍玩以至于日用衣着,应有尽有。郭沫若先生曾花了只当今天三十五元的贱值买了一部用细木箱装的《二十四史》,摆满了一个墙面。后来,在我的朋友、已故的著名音乐家盛家伦的介绍下,我仅花了四十元美金便换得半房有关中国书画的线装书。

五十年代初期,真是读书人的好时代,回忆起上面的一些鳞爪,还是令人神往的。又如买书,不是你跑到琉璃厂去还买不着,而是琉璃厂的书店伙计知道你平日爱什么书,给你送上门来。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名言不但反映在畅安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上,也反映在他的生活兴趣上,他游黄山爱上了歙县乡间的一株富有文徵明画意的老桩古柏,费尽力气把它从乡间运到歙县长途汽车站,连夜排队买了两张靠近车门的座位票,自己坐一个位子,抱着大盆柏树占另一个位子。好容易到了杭州,然后央求列车乘务员准许他随身托运带到北京,放在当年安静优雅的芳嘉园院子里。自然,在十年浩劫中,这株费尽心血远道运回来的古柏,也终于是“彩云易散琉璃碎”了。

他名叫冰兄,理由是他妹妹叫廖冰,“廖冰兄者,廖冰之兄也。”

黄苗子散文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黄苗子

黄苗子

黄苗子,广东中山人,生于一九一三年。著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 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八岁学书,师从邓尔雅先生。在香港时就向报刊投稿所创作的漫画作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先后在《大众画报》、《小说》半月刊做编辑,继续从事漫画创作。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中期,在上海、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文化活动。 解放后,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八十年代后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其书法作品曾在日本、英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 著作有散文集《货郎集》、《敬惜字纸》、《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雨落花》等,诗集有《牛油集》、《三家诗》等,美术论著有《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书画集有《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苗子杂书》等。

黄苗子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