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作者:比尔·波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3

顾文姬评分

4

32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空谷幽兰内容简介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书中穿插了数十幅风景优美的摄影作品,这都是作者的好友、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芬·R.约翰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 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 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 独处高峰上,白云去复还。群山拥足下,岚雾出岫间。 坐观天地阔,静听古今闲。天真亦无妄,明暗落山前。 ……常慧 ——欲向蓬莱去,哪问路难行? ——此间堪避世,箕坐已忘年。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埃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我推断: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

问:我想这里也很安静。

志诚: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道闪电,或者一个梦。八十年如云掠过。我们出生了,然后又死掉。但是在我们得到人身以前,我们还有另外一副面孔——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用眼睛看不到它,只能用智慧去了解它。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注定要成佛……。

问:人们来参观的时候,你教他们佛法吗?

志诚:不一定。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教他们,你必须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而且你得有些能力。如果有人要淹死了,而你不会游泳,那么你跳下去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如果一个人不想被拯救,你就救不了他。他必须愿意被拯救。

如果人静,那么他们在哪里都能静下来。如果人不静,那么他们就是在这里也静不下来。什么事情都取决于你自己。经中说“离相即佛”,我们都有佛性,你必须修行,然后才能觉悟到你的真性,你本来的面目。

天亮起来就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中国人仍然划着龙舟去捞救屈原。人们往水里扔粽子,好让鱼龙乱作一团,以争取时间,使龙舟能够追上屈原。但是,不管人们怎样努力,诗人依旧年年沉水——只苦了中国的江河,变得越来越混浊了。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静天地。

开龙是北大中文毕业的。实际上,住在净业寺的八九位和尚中,有三位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

隐士不受幻象和习俗强加于人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左右,他们一直是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承载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价值观。

那一天是5月4日,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学生运动的70周年纪念日。街上挤满了游行者,离火车站还有一英里,我们的出租车就进不去了。我们别无选择,只好下车,背上背包,开始沿着东长安街,挤出一条路来。那一天天气晴朗。我们能够听到小鸟在吱吱喳喳地叫,自行车的铃声在响。每个人都在微笑。我们陶醉了。

视野里几乎没有一棵树。我推断:没有森林,就没有枯枝;没有枯枝,就没有木柴;没有木柴,就没有茶;没有茶,就没有禅;没有禅,就没有隐士。

在小路上,我们遇见了几位樵夫。其中一个人说,住在仰天池的最后一位道姑前年离开了那里,去了遥远的太白山的山峰上。在那里,她可以有更多的地方种菜,以及拥有更多的孤独。

……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与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另外一位曾经住在灞陵的隐士是韩康。公元2世纪,韩康住在这里,靠采草药为生。他在长安卖草药,言不二价。他这样做了三十多年,直到有一天,一位年轻姑娘来向他买草药,韩康拒绝讨价还价,姑娘火了。她说:“言不二价,你以为你是谁,韩康?!”韩康叹息道:“我一直想保持默默无闻,但是现在连年轻姑娘都知道我的名字。卖草药还有什么用呢?”他回到灞陵,再也不去长安了。

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那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因为我发现独处有如此多的快乐。有时候,我愿意躺在树下凝视着树枝,树枝之上的云彩,以及云彩之上的天空;注视着在天空、云彩和树枝间穿越飞翔的小鸟;看着树叶从树上飘落,落到我身边的草地上。我知道我们都是这个斑斓舞蹈的一部分。而有趣的是,只有当我们独处时,我们才会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与万物同在。

我希望它能像鼓励西方读者那样,鼓励中国读者追寻并找到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修元师茅蓬。师住此十余年矣。余问师在此寂寞否,师曰:‘霁月光风同作伴,青山绿水共为邻.’ 问:人们来参观的时候,你教他们佛法吗? 志诚:不一定。每个人都不一样。要教他们,你必须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而且你得有些能力。如果有人要淹死了,而你不会游泳,那么你跳下去没有任何好处。面且如果一个人不想被拯救,你就救不了他。他必须愿意被拯救。

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

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而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在云中,在松下,在尘廛外,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过活。除了山之外,他们所需不多: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根据埃利亚德所说,一个被称为萨满的人,“寻求着孤独,变得心不在焉,喜欢在森林里或人迹罕至的地方漫游,有幻觉,在睡眠中唱着歌儿” 《后汉书》里有一章是专门讲隐士的,作者是这样开头的: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燥,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根据杜而未教授的语言学分析和文本分析,“道”这个字最初是指月相。

许:我也不知道有多少隐士。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土和知识分子隐士。当然,我对佛教隐士更熟悉一些。但是即使在佛教里,也有不同类型的隐士。比方说净土宗隐士,通常终生隐居在山里。而禅宗隐士,可能会只隐居几年或几个月。禅宗隐士只在山里待到见道为止,然后他们就下山了。

他修炼到长生不死之后,大白天骑在龙背上,消失在云间。

我看着他做玉米粥,心想,也许有一天,我自己也有必要知道怎么做。

空谷幽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他将大量的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创作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文的作品,其代表作《空谷幽兰》在美国一经出版,即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2007年《空谷幽兰》中文新版推出后,受到国内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2010年《禅的行囊》这部追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支脉——禅宗文化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喜爱。

比尔·波特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