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作者:陈志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7

顾文姬评分

4

151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外国建筑史内容简介

本教材第四版的改动,主要有两点:第一,文字整理更准确、更精练;第二,换了一批插图,更清晰一些,也有少量补充。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18世纪上半叶的超级巴洛克简直是狂乱的。一棵柱子可以有几个柱头,柱身痉挛地扭曲着,断折的檐部和山花像碎片一样埋没在乱七八糟的花环、涡卷、蚌壳等等之中。形式和构图变化突兀,不遵从任何理性的逻辑,一切都不稳定、混杂、毫无头绪。典型的例子是格兰纳达的拉·卡都牙圣器室(Sacristy de la Cartuja,1727 ~ 1764年)的内部。

16世纪初:市民建筑

16世纪末-17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

18世纪:德意志巴洛克和洛可可

17-18世纪:简洁平易的新风格

18世纪末-19世纪后半:德意志古典复兴

19世纪上半页:哥特复兴

两种形式主义倾向

维尼奥拉和帕拉第奥

道利亚府邸

广场

建筑理论

西班牙建筑的总体特征

银匠式

15-16世纪住宅特征

埃斯库里埃尔

超级巴洛克

西班牙的古典风格

正在这时形成的市民文化因此更多地渗透到教堂建筑中去。市民文化也已经改变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市民们从信仰救世主转向信仰圣母。耶稣基督是严厉的最后审判者,使人望而生畏,而圣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使人满怀得救的希望。教堂成了“无情世界的感情”。城市主教堂极大多数是献给圣母的......市民们在里面举办婚丧大事,教堂世俗化了。他们希望主教堂是美丽的,是欢乐的,是生气勃勃的。

‘黑暗的心灵通过物质接近真理,而且,在看见光亮时,黑暗的心灵就从过去的沉沦中复活。’

强大的生产力,使罗马人采取了与希腊人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希腊人侧重顺应利用,罗马人则不殚着力改造。

结构上区分承重的和围护的,受拉的和受压的;材料上区分结构的和装饰的,轻而弱的和重而强的,等等,这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有了分析,就必然有综合。分析越深入,综合方法就越进步。建筑创造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罗马的建筑比希腊的进步的多了。

从罗曼奴姆广场到图拉真广场,形制的演变,清晰地反映着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制,然后皇权一步步加强直到神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认识了它的艺术特质和力量,同时,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用它们为巩固帝制、为神化皇权服务。

审美习惯是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决不是先验的。一种新的结构,新的材料,新的建筑处理,尽管又巨大的艺术造型上的潜力,但是,在初期,人们往往不能认识它,不知道如何利用它。这时候,传统就会发挥巨大的保守性,给新事物穿上陈旧的外套。

日本建筑没有中国建筑那样的雄伟壮丽,气象阔大;也没有朝鲜建筑那样的豪壮粗犷、刚强奔放。它以洗练简约,优雅洒脱见长。 日本匠师是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他们对自然材料潜在美的认识能力,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

关于建筑的审美习惯,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渗透了对建筑的理性判断,而不仅仅是形象判断。 因此,当建筑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真正原则性的变化时……不是使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去适应旧的审美习惯,而是……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潜力的新形式和新风格 艺术的主题,它的思想内容,会对风格提出要求,但它们本身不是风格,风格包含在表现它们的方式之中,而这方式,却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受物质技术手段的制约

公共建筑-雅典风塔

宗教建筑的新形制

集中式纪念性建筑

古希腊住宅

外国建筑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陈志华

陈志华

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建筑系,1952年毕业。当年留校任教,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曾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苏维埃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1994年退休后一直从事乡土建筑研究。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窗集》、《北窗杂记》等,译有《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等。

陈志华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