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林徽因内容简介
《林徽因》是一本文学传记,作者对林徽因这位20世纪的杰出女性情有独钟。书中不仅写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知识分子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
热门摘录
后来,学校的庶务教她做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去卖。每天,由潘光旦太太在昆明郊区的乡下磨好七成大米、三成糯米的米粉,梅太太把米粉加上白糖和在一起,用一个银锭形的木模子做成糕。蒸熟后,取名“定胜糕”,就是抗战一定胜利的意思,然后挎着篮子到昆明冠生园去寄卖。卖糕时梅太太脱下旗袍,穿上蓝布褂子,只说自己姓韩。没人知道,这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堂堂名牌大学校长的夫人。
他在重写他的《知识论》。几年前他去李庄时就在写这部著作,回昆明后书稿已近完成。一次空袭警报响起,他带着书稿跑到昆明北边的山上躲空袭。把书稿放在地上,他坐在书稿上。这次空袭持续时间很长,待到警报解除,天已黑了下来,他又饿又困,站起身就走,却忘了地上的书稿。等他想起来再回去找时,书稿已不见了。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一本六七十万字的书是不可能完全记得住的,他只好再从头写起。在抗战后期最艰苦的岁月里,他几乎一直不停地在赶写这部著作。在西南联大,金岳霖重写《知识论》的事情一直传为美谈。
徽因不喜欢这样的建筑。这里的一切都有着阴郁、森严的气息。高筑的院墙,布满阴影的房间,看上去处处充满了警惕和敌意,那是一种暴富之后面对随处可见的、令人绝望的贫穷和差距所产生的恐惧和敌意。阴森森的院落里,狭长的青石甬道显得逼仄而紧张,毫无变化的一进进院落显得单调而沉闷。在这样的建筑空间和精神空间里,怎么会有施福乡里、惠泽后代的胸怀?怎么会产生现代的生活理念和经营理念?难怪这些当时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的晋商们会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功不唐捐',没有功夫是白费的。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前言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 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
徽因两岁那年,父亲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徽因与母亲跟着祖父母生活。 1910年,林长民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与同学刘崇佑在家乡福建创办了非洲私立法政学堂,他担任校长。 随着林长民升迁的脚步,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而后迁居北京。 徽因12岁了。这两年她个子长得特别快,和小表姐语儿一般高了。家里把她和表姐们一起送去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里的教师都是外籍的,授课全用英语,学校有严格的校规,学生平时住校,星期天才可以回家。
拉斯金把美好的女性比做‘王后花园里的百合’。他说,真正的妻子,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家便围绕着她出现在什么地方。她头顶上也许只有高悬的星星,她脚下也许只有寒夜草丛中萤火虫的亮光,然而,她在哪儿,家便在哪儿。对于一位高贵的妇女来说,家从她的身边延伸,它流泻出幽静的光射向远方,庇护着无家可归的人们。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女人,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热情幻想、无私爱恋、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日益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她把心灵空间留给了朋友,留给了诗歌,留给了建筑艺术,留给了音乐和绘画。当她的双眸闪闪发亮的时候,一定是她在生活中发现美或创造美、或者是要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创造的时候。这是她最动人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她整个人就会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产生一种无法言语的魅力。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当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忧悒侘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那天的婚礼在北海快雪堂举行,席间的亲友共有一百多人。梁启超手拄拐杖,直叱新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梁启超的训词,令满座亲朋面面相觑。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我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的是种满足,好奇心的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
胡同是衚衕的省写,与上海弄堂的'弄'字同源
徽因喜欢和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 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是否能默契。常常是徽因笑谈之中看到思成眼里闪烁着调皮的火花,局指导思成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许多时候,思成对徽因讲述着什么,徽因会感到惊异,这正是自己想说的话,怎么就让他说出来了呢。这种精神的交融好互相砥砺使他们觉得彼此的心贴的很近。思成并不十分长于言辞,但他却具幽默感。他不动声色的谐谑,常常让徽因忍俊不禁。思成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厚却让徽因感到踏实而心安。
人生何尝不像这负重的列车,在苍茫的人世间喘息着前行,直到那世人皆知的终点。人们所有的努力,不过是想在现实生活长长的甬道里透出一些声响,弄出一些光亮。尽管“生和死一样的不可解,不可懂”,可是,人只要活着,总是要一程一程奋力前行。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到这里,林徽因有些激动。她说话本来就快,一激动语速就更快了:“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诚实。城市比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利更重要。所谓诚实并不是说作者需要实际经历自己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而是说,小说的内容即使完全是虚构的,情感却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作者在情感上能体验得出的情景和人性。许多人在写作中故意选择一些自认为很浪漫、自己却并不了解的生活为表现题材,然后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读者的同情,这样的作品自然会令我们认真的读着感到不耐烦和失望。”
"生活的丰富不丰富,"林徽因说,“不在于生活经历的多与少,而在于作者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锐利敏捷,在于能多方面体味所见、所听、所遇的种种不同情景,能理会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关系与牵连:生活的必然与偶然之间所起的戏剧性的变化;更的有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或哲学。所以说,一个生活丰富的人,并不在于客观地见过若干事务,而在于能主观地激发很复杂、很不同的情感,能同情于人性的许多方面。”
朋友们说她“入山唯恐不深,离市唯恐不远“,是一个远离人群站在一边的人。
“建筑具有的物质属性,使它与一些只具有精神属性的纯艺术区别开来—如音乐、舞蹈、美术…同时,建筑又具有精神属性,它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必须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实际上她真是没有什么时间可以浪费,以致她有浪费掉她的生命的危险。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此,夫岂得至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徽因笑道:“记得读过孙伏园的一篇文章,他说,人毕竟是由动物进化来的,所以各种动物的脾气有时还会发作。小孩子爱戏水,是鱼的脾气发作了。过了一算时间人就想爬山,是因为猴子的脾气发作了。”
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千万不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 (指东北大学)那边的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林徽因的堂弟林宣回忆,当年徽因写诗时,“要点上一炷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
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林徽因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