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内容简介
你知道库切是谁吗?干什么的吗?想不想了解库切这个人呢?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主,他是南非的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很多著作,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生活和时代》、《彼得堡的大师》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带领我们走近库切大师,更多的了解他!库切是南非著名的作家,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库切的长篇小说,从中透射出他对存在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心灵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并总是企图通过人的心灵折射出社会历史的轨迹,为我们打造的是一把通往心灵深处的钥匙,库切惯以细致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表达自己对生命、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以内战爆发后一片荒芜战争、军队、种族隔离的社会中苦苦挣扎,渴望寻找生命绿洲的故事。在小说中K身上展露的是愚昧与智慧、软弱与坚强的结合,笔触缓慢而轻盈,通篇采用几乎不同感情色彩的语言,并不对K悲惨境遇流露悲悯的感情,不对残酷的现实世界大发宏论,而是描写人在重重压迫下的困境,叙述的语言冷峻,对人类的愚昧自欺提出了直指人心的控诉,蕴含了多重意味,《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是我们课外阅读的最佳选择!
热门摘录
他照看着种子,守着它们,等着土地出产食物,与此同时,他自己对食物的需求倒是越来越少。如今他已经没有了饥饿感,也几乎忘记了曾经有过的饥饿感。如果说他还在吃——找到什么便吃什么——那是因为他还无法摆脱“身体不吃就会死去”的信念。至于他究竟在吃什么,对他毫无意义。食物没有了滋味,或者说那滋味宛若尘土。只要食物破土而出——他对自己说——我的胃口就会恢复了,它们就会有滋有味了。
他完全不怕中毒,因为他好像知道温良的苦味与恶性的苦味之间的差别,就好像他以前是某种动物,而辨析植物好坏的本领尚未在他的灵魂中消失。
他永远不会对自己承认,在这个原因和真相之间,还有一道缝隙,比他和那火光之间的距离更宽。向来如此,每当他想跟自己解释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一道缝,一个洞,一团黑,在它面前,他的思维会畏缩不前,将言辞一股脑儿倒进去也毫无用处。言辞被吞噬,而缝隙依然存在。他的故事永远是个有破洞的故事:一个错误的故事,永远是错的。
烤南瓜的香气升入夜空。他嘴里说着以前别人教过他的词儿,要求这香气不要再往上升了,让它沉入他跪着的这片土地里。他祈祷:“为了我们即将得到的一切,让我们真心感恩。”
他不知道现在是几月,不过他猜是4月。他没有记日子,也没有记录月亮的盈缺。他不是一个囚徒,也不是什么漂泊者,他在水坝边的生活并不是在被迫服刑。
一阵密不透风的沉默,密度大到我的耳边能听到它发出一阵鸣响,这样的沉默你只有在矿井、地窖、防空掩体以及不透气的密闭空间里才能感受到。
我们这些人都翻过边沿,跌进历史的大锅里;只有你,追随着你的痴愚之光,在一家孤儿院(谁会把那里看成隐居之地?)里隐忍等待、消磨时光,逃离战争与和平,躲在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去看一眼的野外,用古老的方式生活,观望四季更替,追随时光漂流,至于改变历史进程,你没有半点奢望,这方面的兴趣你不会比一粒沙子更多。
战争时代就是等待的时代,诺埃尔以前说过这话。待在营地里,除了等待,除了体会生命的律动,完成自己的义务,始终凝神聆听墙外传来的战争的喧嚣,随时在其中捕捉音调变化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一阵困倦从他心脏往外扩散,将某种幸福的麻木送进他的脑袋。他往后躺下,游弋在自己的晕眩中。
他希望母亲——某种程度上她在盒子里,某种程度上又不在里面——能得到解脱,灵魂升入空中,终究归于宁静,她毕竟离自己出生的土地更近了。
他在一块石头上磨尖铲子的锋刃,这样一来,铲入泥土的一刹那,那种手感就能让人回味无穷。在他心中,耕种的冲动被再度唤醒;眼下,他发觉他那苏醒的人生与这片他已经开始耕耘的土地,还有他播撒在地里的种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的生活依循日升日落的节奏,仿佛住在时代之外的一个口袋里。开普敦也好,战争也好,他如何一步步来到这农场的记忆也好,都越飘越远,归于遗忘。
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的人生故事从来都没什么意思;通常会有人告诉他下一步该干什么;现在没有人,那最好就这么等着。
“你是个小宝宝,”罗伯特说,“你这一辈子都在昏睡。该醒醒了。你觉得他们为什么施舍给你,给你和孩子们?因为他们觉得你没什么害处,你的眼睛没睁开,你没看到身边的真相。”
在他看来,一幕又一幕生活场景似乎就在他眼前自顾自地上演,种种场景彼此和谐交融。他预感这些场景正在凝聚,或者恐怕将要凝聚出某种单一的意义,尽管他还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样的意义。
人要活着就不能留下活着的痕迹。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也许事实是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走出营地,同时走出所有的营地。对于这个时代,也许这足以构成一种成就。现在还剩下多少人没有遭到关押或者软禁?我已经逃离了那些营地;也许,如果我躺得位置很低,我也能逃过人们的博爱。 …… (这就是它的全部寓意吗?他想,这整个故事的全部寓意:总有时间做每一件事情。难道寓意就是这样来的?自发的,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当你很少期望它们的时候,它却到来了。)
那种小人儿,人们常常在农民艺术品中看到,他从自己的宿主———母亲的两条大腿中间来到这个世界上,手指头钩着,后背弯曲着,心甘情愿一辈子过穴居生活,它是一种生物,总是弯腰对着泥土度过自己醒时的生活,当它的大限终于到了,就自己掘坟墓,并悄悄溜进去,把沉重的泥土盖在自己的头上,好像一条毯子,并发出最后的微笑,翻个身,沉入梦乡,终于到家了。同时一如既往,毫不注意在远处的什么地方,历史的车轮在继续隆隆转动。
战争是万众之父万众之王。 有时他显身为神,有时显身为人。 有时他造就奴隶无数,有时却造就自由解放的人群。
他从来没向自己说透,在这个原因和事实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裂缝,这裂缝远比他与那火光之间的距离更大。当他试图向自己解释的时候,那里永远存在着一个裂缝,一个窟窿,一片黑暗,在它面前,他的理解力被卡住了,要进入其中,滔滔不绝的言语是无用的。言语被吃掉了,裂缝依然存在。他的故事永远是一个有窟窿的故事:一个错误的故事,永远错误的故事。
他像一块石头,一块鹅卵石,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就躺在那里默默地想着自己的事情,现在突然被人捡起来,随意从一只手倒到另一只手。
“我觉得住在这儿就好像一只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她悄声说道。
迈克尔斯心里装着使荒野里开满南瓜花的想象,他是另一个太忙碌、太愚蠢又太专心的人,他听不到历史车轮隆隆的声音。
对于我来说,她是一个女人,但是对于她自己,她依然是一个招呼母亲拉住自己的小手帮助自己的孩子。而她自己的母亲,由于生命的秘密,我们看不见她,但她也是一个孩子。我是来自于一个孩子的行列,它漫长得没有尽头。 他努力想象着站在这漫长行列最前面的一个孤独的人影,一个穿着无形的灰色衣服的女人,她不是来自任何母亲;但是当他不得不想到她所生活于其中的那片宁静,那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时间的宁静时候,他的头脑逡巡不前了。
那些漫长的夜晚,那个小房间迫使迈克尔K和母亲两人身体靠得很近,他很讨厌这种情况。当他不得不扶母亲下床的时候,他发现看着母亲那发肿的双腿有些让他心绪烦躁不安,于是把视线转向别处。她的大腿和双臂上布满了搔抓的痕迹(有一阵,她甚至夜里戴上手套)。但是他并不逃避任何他认为是自己义务的事情。多年前,在休伊斯诺雷牛斯学校的自行车车棚后面,这个问题就曾经使他苦恼过,换句话说,他到底为什么被人带到世界上来呢?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他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照顾他的母亲。
就在这天傍晚,寒冷的西北风呼呼大作,除了那些最勇敢的散步者,所有的人都缩在家里不出门,但是他却给母亲船上大衣,并且用厚毯包裹得严严实实,居然能够再次推着母亲进行一次海边之行,这次兜风使微笑浮上了她的嘴唇。
他说的那么句句在理,最后安娜K也只有屈服了,不过她说还有两个条件:他得最后到警察局看看那个通行证是不是没来;还有,就是她要亲自为这次旅行做准备,不能忙忙叨叨的。对着两条,迈克尔都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