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胡适历程

作者:余英时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7

顾文姬评分

5

86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重寻胡适历程内容简介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封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业面貌。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前略)章学诚所谓”宋儒有朱、陆,千古不可何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恐怕要算是最有哲学智慧的历史论断之一了;它不但适用于中国,也同样适用于西方。但是异同虽不能相合,却未必完全不能相通。至少我看不出,在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科学方法和解释学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同时并用。

第二,胡适早年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也曾憧憬过……但是他在1941年已对于这一点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定极权与民主的冲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急进的革命也渐进的改革;(二)控制划一的原则与个体发展的原则。暴力革命要推翻一切现存的社会制度,并组织它恢复或再生,其结果必流于极权;控制划一在经济上必然走上全面计划的道路,扼杀个人的自由发展。其结果是”阻碍人格与创造力,使偏私、压迫与奴役成为不可避免。“……

(转引1934.6.25胡适《三论信心与反省》)今日还是一个大家做八股的中国,虽然题目换了。小脚逐渐绝迹了,夹棍板子,砍头碎剐废止了,但裹小脚的残酷心理,上夹棍打屁股的野蛮心理,都还存在无数老少人们的心灵里。今日还是一个残忍野蛮的中国,所以始终还不曾走上法治的路。

……他(罗素)认为中国在获得“自由”之前必须先经过一个类似俄国式的社会主义“专政”(dictatorship)阶段。“民主”(democrocy,即胡适说的“民治”)必须假定一般人民都能读能写,并且对政治事务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但中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俄国共产党所用的方法也最适合于中国。胡适对这篇讲词十分不满,……

……个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长,总比不过基础巩固的制度。胡适在这一方面的关怀和努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可谓“功不唐捐”。

以”旧学邃密“而言,胡适不但比不上张、梁、王等老辈,而且也未必能驾乎同辈以致早期弟子之上。……他对西学的态度可以说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而且他所”取“的不是绣好的鸳鸯,而是绣鸳鸯的金针和手法。他没有深入西学固是事实,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灭顶在西学的大海之中。对于今天许多迷失在五花八门的西方理论中的人而言,胡适倒不失为一个比较健全的榜样。但是他有十分丰富的西学常识和明锐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他的旧学和新知配合运用得恰到好处。……

贝尔(Daniel Bell)曾描述自己为“经济上的社会主义者,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以及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我相信,同样的表述方式——当然,很多种可能的组合——也可以用之于概括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不同的人而言,五四始终是也仍旧是很多不同的事物。对我而言,根本上它是一个文化矛盾的年代……每一个五四知识分子都似乎是独特的,他们之中,很多人都随时在改变自己的想法,即快速,有剧烈。……五四运动必须通过它的多重面向性和多重方向性来获得理解。

為他起一念,十年終不改。有召即重來,若亡而實在。

「一二•九」是劉少奇主持中共北方局的一大傑作。當時中共爲了解脫在陝北的困境,決定發動全國輿論以促成中日戰爭的及早爆發,學生們沸騰的愛國熱忱,自然首先成爲這一新策略的突破點。因此潛伏在清華、燕大和北大的地下黨員及其組織便在北方局的直接領導下發動了「一二•九」運動。關於這一點,當年的參與者已公開站出來,作了極其坦率的交代。 可看高文華,<1935年前後北方局的情況>,收入《中共黨史資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82),頁184-188;陸璀,《晨星集》(北京:人民日報社,1995),頁7,19。

如果說1930年代中共潛伏在各大學的地下組織還是小規模的,到了1940年末期則已非吳下阿蒙。北大更是重點所在,當時的領導者是和我住在一起的一位至親,我對於他的傾向瞭如指掌,他也信任我,並不避諱,不過沒有透露他的地位和職務而已。我至今還清楚的記得,每次北大學生展開大規模遊行示威的時候,他一定在家中和我們聊天,直到1949年秋季,他才將活動詳情當故事一樣說給我聽。

今日还是一个大家做八股的中国,虽然题目换了,小脚逐渐绝迹了,夹棍板子、砍头碎剐废止了,但裹小脚的残酷心理,上夹棍打屁股的野蛮心理,都还存在无数老少人们的心灵里。今日还是一个残忍野蛮的中国,所以始终还不曾走上法治的道路。(《三论信心与反省》)

今日吾国之急需,不在新奇之学说,高深之哲理,而在所以求学论事观物经国之术。以吾所见言之,有三术焉皆起死之神丹也: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历史的眼光,三曰进化的观念。

从1917年到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更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他的日记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胡适个人的“精神准备”和中国思想界的“新探索”恰好发生在同一时期,这才造成了他“闭门造车”而竟能“出门合辙”的巧遇。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继实验主义之后〔吸引〕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这也是基本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说,胡適的自由主义立场是在1929年与执政国民党的激烈争执中才获得明确而具体的展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胡適崇拜”( The Hu Shih Cult)的现象并不是由政治权威造成的,相反的,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象征了向政治权威挑战的心理。

重寻胡适历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余英时

余英时

一九三○年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首屆畢業,哈佛大學史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和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曾獲國際多所大學的榮譽和名譽博士學位。二○○六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積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數十種。

余英时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