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界限
理解的界限内容简介
弗兰克的这部著作表达了对一场虚拟论战的看法:按说这场关于“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论战本应是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尤根·哈贝马斯之间展开的,但实际上并未付诸实现。在此,除了当代哲学这两种影响最大的立场的对抗之外,还关联到一种很基本的东西,即触及到了那条界线,此界限区分出在争论中什么是促进理解的交流,什么是拘泥于差异以及混杂的意见表述。一方面,一致性理论真的太过拘泥于和谐了吗?对和谐的追求真的能够吸收那些论争力量的特征吗?另一方面,说“争论如果缺乏了可以普遍接受的调解规则,那么它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断言能否避免自我矛盾,即在不提出有效性的要求下,能否贯穿实现呢?乍看起来,这些提问所关注的仅仅是哲学家之间的一些意见争论。但进一步的深思可以得出,在回答这些提问时,我们必须做出决断,即,我们是否——如利奥塔所言的那样——已不可避免地挣脱了“西方”(“现代”是其最后辉煌)的意义储备?或者说,“现代”是否——如哈贝马斯所设想的那样——具有一个工具,能够将它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到自我批判?弗兰克的这部著作可以视为对这场“精神对话”的一种“介入”
热门摘录
这样一来,康德的“理性推理”和哈贝马斯的“证明”的共同之处在于,既不是通过逻辑的必然性(而知性推理却是这样的),也不是通过经验的自明性而得到论证。
如此看来,利奥塔的计划只有在他反对的一致性理论的层面上才能够发展起来。
媒体对这次聚会的报道是:德国人是荒诞不经的,而法国人什么都不懂。
只有意向和目的才赋予了诸多语言游戏的统一和规则性,它们虽然不是私人的而是属于主体间性的,但正因如此,他们才不是可以被稳稳当当地把握的。词语的支撑对我而言从来都不是不存在的,正因我不是那个设定其使用规则的人。意象和目的构成了边界的模糊概念。我们不认识什么界限,因为根本就不能指出界限在哪里,维特根斯坦如是说道。
德里达在《有限责任公司》里面认为,警察机构原则上一直保存在一些套话里面,所以每一种习都是很复杂的,本质生不可侵犯的。
理解的界限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