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作者:陈思和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8

顾文姬评分

5

109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内容简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作者带我们进入了十二部现当代文学名著:《狂人日记》、《知堂文集》、《电》、《边城》、《雷雨》、《十四行集》、《生死场》、《骆驼祥子》、《子夜》、《倾城之恋》、《长恨歌》、《坚硬如水》,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每一部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这是一个小院落,正房三间外带一个小厢房,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棵槐树,沈从文称他为一枣一槐庐。1933年秋,新居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就是巴金,两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每天一起埋头写作,巴金就是在沈从文的书房里创作了《雷》和《电》的前半部分,而沈从文把书房让给朋友写作,自己则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一笔一笔地写出了《记丁玲》和《边城》。

艺术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你未必能够有效地利用它,但它会在你心里生下这么一个根,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

中国的宴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我就是做这醉虾的帮手,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

如果你学习现代文学史没有成百成千地阅读作品,没有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融会贯通,如数家珍,那么所谓的文学史理论体系都是别人的,而与你无关,你将永远被关在这一专业的门槛之外,不会产生真正的独立见解和自己的学术观点。

《倾城之恋》中对于《诗经》的引用:“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改“成”为“相”。

我们读文学要有一种能量,穿透今天遮蔽在我们眼前的种种文明世界给我们的障碍,深入到生命的本原当中去把握人的生命是怎么体现爱的。比如农民在萧红的笔底下,首先表现的是对土地的爱、对羊的爱、对马的爱,二里半为找一头羊像发疯一样,王婆牵了一头马要去上屠宰场,那种深沉的感情,我认为就是爱,这是人类生命的本原表现出来了,因为这是跟土地、跟生存、跟生命的原始状态连成一片的,所以它会有一种出自本能的爱。

作为市民阶级的代言人,老舍并不反对国家,严格地说,老舍还是一个国家至上者。市民阶级眼睛里最重要的是国家利益与国家秩序,国家秩序比利益还要重要,利益太遥远,而有秩序,才有安定太拼,市民才能顺顺当当地生活下来。张爱玲也是这样的,她为什么不写那个时代的大主题?因为她根本就不看重国家,而看重的是国家秩序,至于这个国家是什么性质,他们不管。他们骨子里是国家秩序的维护者。

以一个人的命运为主的小说往往含有非常强烈的时间观念,一个人的时间过程也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时间意识与生命观念杂糅在一起。

《骆驼祥子》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书名,也是接受了西方的观念,集中写出了一个人从年轻力壮到自甘堕落的整个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时间的演变。通过人的生命过程,把文化、历史带进去,他也就是接受了西方所谓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的方法。

........写了“个人照主义的末路鬼”——个人主义走到了尽头。。这个“个人主义”与五四所说的“个人主义”不一样,这里就是指一个人力车夫靠自己的体力劳动生活的意思。

个人主义者能够站立于宇宙之上,认为个人能环抱一切、力大无比。所以,个人主义者原来是很高大的,后来被不断批判,才给人非常猥琐的感觉。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主义者,一个充满理想的、把自我看得非常宏大的人。

人的信心是从认识美开始的,你爱上一个人,首先是因为这个人没,你感受到他的美,才会从根本上去肯定他。人道主义最早就是从古希腊雕塑艺术对自身美的肯定开始的,于是就出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琪罗对人的身体非常夸张的一种美好表现。

只有去掉了国家意识形态的遮蔽,才有可能进入到丰富的民间世界。

老舍的市民小说里也有批判和讽刺,但与鲁迅描写中国人的愚昧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愚昧”这个词表达了典型的启蒙文化这的态度,有嫌恶的成分,而老舍的批判就比较缓和,不是赶尽杀绝,而是要留了后路让他们走的。老舍笔调幽默,他对人物那种“可笑”的揭示没有恶意,可笑就可笑,再坏的人也有好笑好玩的地方,老舍对他们也有几分温和的同情。

他曾经说过:“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我很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

骆驼祥子本来应该是个像骆驼那样很棒的农村小伙,气盛精旺,雄风蓬勃,可是老舍始终把祥子写成一个性禁忌者,对虎妞给予的性爱充满了恐惧。

老舍这样来写祥子的婚后生活:“他第一得先伺候老婆,那个红袄虎牙的东西,吸人精血的东西;他已不是人,而只是一块肉。他没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鼠。”(第15章)这里老舍似乎不是在写两性间的寻欢作乐,倒有点像旧道德小说里对遭遇妖精的贪色者的规劝和棒喝。

这种感觉非常不正常,我们以前读小说,有写到女子被强暴后,洗自己的身体想驱除污浊的细节,可是这里是一个堂堂的男子在屈辱地洗身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被强奸过一样。

在显性的层面上,虎妞不失为一个市民阶级的底层女性的典型,一个性格鲜明的流氓的女儿,一个北方下层社会中混出体面来的女光棍,一个性心理变态的老姑娘。 在现实环境下,虎妞为祥子布下的命运之网的上面,还有一张更大的命运之网,连虎妞本人也成为网上的一个小小的猎物。

祥子不喜欢虎妞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方面,二是性欲方面。从审美的角度看,虎妞自然是极丑的,她长得像铁塔一样,又粗又大,很有蛮力,而且性格粗俗,出口伤人,更增加其丑陋的外表。祥子不喜欢她主要是这个理由,生理上的厌恶是无法克服的;而后一条其实不成其为理由,祥子第一次对虎妞表示厌恶是因为发现她不是处女,可是他对待妓女小福子却是完全两样的态度。

虎妞没有经过男性眼光的过滤,是一个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命的原生态,所以研究者对她的评价历来分歧非常大,有从政治的角度出发,也有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一种个人好恶,或者说是男性对女性的规范要求。

其实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在民间社会,一个爱吵架的、比较自私的、有欲望的女人,很普遍很正常的,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欲望不能发泄,她是真实地、没有束缚地把自己的本性全部暴露出来——这个“束缚”当然是男权社会很需要的——虎妞就是真性情,她自私也不掩盖,她贪婪也不掩盖,她想计算别人也不掩盖,连性爱的追求也不掩盖,她都敞开了。那么这样一种敞开,在一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是不能够接受的,虎妞不是男人理想当中的女人,不是男人欲望当中的女人,她的正面和她的负面都是活生生的一个欲望人性的标本。

为什么把一个女性丑化到这个程度,我觉得这根一个男性作家的眼光完全有关。 ......所以虎妞的形象是在跟男权主义做斗争当中产生出来和丰富起来的,你越是这么看,就越是觉得她的性格的丰富性。

可是祥子宁可爱小福子,也不在乎她是不是妓女。可见祥子那套男人的伦理道德都是假的,虎妞吃大亏的还是她的丑陋的长相与粗俗的性格,与私生活是否检点没有什么关系。

但还原到现实的层面来看,虎妞却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 虎妞的魅力在于她有着敢于主动爱男人的勇气,她想爱就爱,说爱就爱,就自己主动献身与祥子,一点也不扭扭捏捏,有一种中国北方女子“老女不嫁,地呼天塌”的气派。她对祥子本来在日常生活中就有过亲昵的接触,女性正常的欲望和社会伦理使她把祥子看做是未来的夫婿,这病没有什么不自然的地方,她并不是一个见谁都爱的淫乱女子。

虎妞是个有缺点的女人,但惟其有缺点,才显得活泼泼的生动,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虎妞与祥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虎妞比祥子更可爱,而且真心。祥子却显得虚伪和冷酷。虎妞虽然对别人坏,但对祥子是真心实意的,而祥子却一边在虎妞身上讨便宜,一边又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祥子在与虎妞发生了性关系后有过详细的心理活动,他在下意识里也挡不住虎妞的诱惑,但偏要用市民阶级的一套虚伪理论来否定虎妞对他的魅力,在,这是很可耻的。

他眼睛里只有钱,因为有了钱就可以买车,所以一开口就是钱。而虎妞心里却有着比钱更多的东西,她希望得到丈夫的爱,希望有自己的家庭生活,一个女人的心要比男人宽阔得多,在祥子的身上,连农民粗野的原始性冲动的那股力量也没有,都市里过于现实的计算和过于沉重的劳动早已把他心里诗情的东西都消耗掉了,人性发生了异化。所以要从两性的状态上说,祥子比虎妞更加变态,更加糟糕。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并不多,大多数的女性,要么是理想化,要么就是妖魔化,这两种都是从男性作家的眼光出发,去写他理想当中的女性,或者是他潜意识里的女性,圣女化和妖魔化都是男性自己演化出来的女性形象。而老舍笔下的这个人物,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女子,尽管也有被扭曲被丑化的成分。虎妞是真正来自于民间社会的、有生命力的大活人。你在任何一条大街上,任何一辆公交车上都看得见的女人。

你不能说这个人是个坏人,她可能脾气不好,可能说话很粗,缺乏教养,比较自私,可是这个人也可能有普通人一般的心地善良。虎妞这个人,可以说她样样不好,但有一点她爱祥子是真的,她用什么手段去把祥子骗过来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个爱可是真心的。你可以嘲笑这个人难看、粗野,但是你不能嘲笑一个人心里的爱,我觉得任何人的爱情都是不能嘲笑的,这个一个人真正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一种非常美的东西。

所以虎妞的形象是在跟男权主义作斗争当中产生出来和丰富起来的,你越是这么看,就越是觉得她的性格的丰富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陈思和

陈思和

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禹。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陈思和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