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

作者:罗伯特·所罗门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5

顾文姬评分

5

440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大问题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难怪本书写得那么善解人意,字里行间都能透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本书作为一本简明哲学导论性的专著已经是第六版了,很受美国大学广大师生的欢迎。每一个迷恋大问题的哲学爱好者都无法拒绝作者顺畅的文字和对哲学正真的召唤!

购买《大问题》

大问题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281 已售

¥37.4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黑塞告诉我们,“人是一棵葱头”,它由数百层不同的皮(自我)所组成;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人是一个桃,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核(灵魂)。然而,如果你剥掉葱头的外皮,你知道还会发现更多的皮;而当你剥到最后一层时,它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没有心、没有灵魂。存在的只是一层一层的皮,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或众多的自我,这就是说,所谓自我根本就不存在。

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 1、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 2、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数是永恒不变的。

世界充满了变化,是完全不真实的。

变化是实在的。人不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也相信一切变化背后存在这一条永恒的原则——Logos.

实在是不变的,运动是不真实的。(芝诺悖论)

两个世界: -日常的物质世界,生成的世界 -纯粹的理式世界,存在的世界。永恒的、非物质的,更为真实。(Forms)

通过理性而非经验把握真理。 实在最终只能由理性而非感官发现。

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 构成最终实在的东西,实体,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个别事物。 并不总能从个别实体把握本质。

多元论 三种类型的实体:身体、心灵、上帝;上帝创造身体、心灵。

一元论 只有一个实体存在,即上帝。心灵与身体是同一实体的不同部分(属性)。

单子论 上帝创造许多实体,即单子。单子是非物质的,是某种类似于个体心灵的东西,有它的自由和自发性。单子不发生相互作用。 上帝与宇宙等同,与之相分离并关注宇宙,确保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笛卡尔:我们唯一能够直接知道的就是我们的观念。(不同于后世的唯心论者) 唯心论:只有观念才是真实的东西。

主观唯心论 (Subjective Idealism),存在就是被感知。 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经验主义 (Impericism)

存在着一种世界必须如此的方式,基于心灵本性的必然性。心灵为自然立法。 -自然和知识的世界 -行动、道德和信念的世界 两个世界同等真实、理性。 意志:内在力量,是实在的,理性的。

康德的两个世界都是非理性的。 意志是非理性的。 真实的东西是内在于人的狂暴力量,它让人拥有欲望和激情并驱使人行动。 从意志的力量中解脱的方式: -审美的超然境界 -节制欲望

目的论 (Teleology, telos) 目的论世界观:世界最终有一个目标,并且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发展。 笛卡尔和牛顿:宇宙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依照自然的因果律(Causality运转,并且上帝为宇宙的创造设定了目的。 莱布尼茨:所有单子根据上帝的目的展开。

当人们问及生活的意义时,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往往正是这些外在于生活的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极为重要,甚至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只是把它延后了而已。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

伟大的悲观主义者阿图尔·叔本华也认为生活是受苦,我们的欲望终将是非理性的和无果的。他认为,出路在于通过审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达到一种超然状态。叔本华的解答类似于古代的斯多葛哲学,这种学说认为,我们的绝大部分激情都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的超然智慧可以最好地使我们免受它们的干扰。

的确,我们语言中关于「关系」的大部分内容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令人难堪的图景,即两个孤独的灵魂试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或者「打破壁垒」。然而,另一幅图景是更加使人振奋的,即如黑格尔所主张的,我们所有人都业已被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联系了起来。根据这种观点,正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非亲密才是偏离常规的东西。

生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做过一项实验研究,在一些人看来,它所提供的证据表明,我们关于做出自由选择的感觉是虚幻的。他测量了那些正在进行像按压按钮那样的简单活动的受试者的大脑活动。这些活动似乎是自愿的,但李贝特发现,大脑中的一个电荷(他称为「准备电位」)总是在这样一个行为之前,它始终发生在受试者意识到要执行这项行为之前。李贝特得出结论说,这一行为开始于使它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所需的意识之前。自由意志充其量只能阻止一个已经在进行的行为,而不能使行为开始。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我们都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观限制住了,以致无法超出自己语言的概念和有限的经验看世界?

在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上,黑尔[Nathan Hale(1755-1776),美国革命烈士和爱国者,在对英国部队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后被处以绞刑]被载入了史册。当他即将被英军绞死时,他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祖国。”

不错,极少数人可能确实会把他们的全部生命奉献给唯一的目标,比如赢得革命的胜利,或者寻找癌症的治疗办法等。然而大多数人却不可能如此一心一意,他们的生活并不能像这样简单地加以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中文“Pepino”一词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却不能从理智上对整个语言的意义发问,比如像“西班牙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追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似乎说明我们不可能给出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学家们现在认为,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找到。一个词之所以有意义,并非仅仅是因为它的所指,而更是因为它再语言中的含义。于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说,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我们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诉诸生活以外的什么东西。

在这种观点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不是终极的目标或生活的结局,而是故事的质量、个人生活以及扮演角色的质量。如果选错了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或高于自己能力的角色),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扮演了多个相互矛盾的角色,都会毁掉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意义。

关于对生活意义的不同看法,可以参见David R.Cheney和Steven Sanders的《生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Prentice-Hall,1980)。优秀的通俗读本可以参见Thomas Moore的《灵魂的呵护》(Care of the Soul,Harper Collins,1992)。

在阅读这些杰出的作家的著作时,把它们理解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努力是重要的。如果把它们理解为好像只是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或者像是某些人所抱怨的“只是玩弄辞藻”,那便是误解了我们所有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

汽车之所以出了毛病,一定是某种原因造成的(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先验地知道这一点)。但这就意味着,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到普遍因果律的,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它加给了经验。事实上,无论世界上有多少未经解释的事实,也不能使我们放弃这一原理,因为我们已经在期待一个原因了,而这个原因我们是知道如何去寻找的。

大问题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罗伯特·所罗门

罗伯特·所罗门

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 Solomon)世界有名的哲学教师和讲演者。目前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昆西·李(Quincy Lee)百周年纪念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包括《哲学导引》(Introducing Philosophy)《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激情》(The Passions)等。

罗伯特·所罗门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