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孙隆基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37

顾文姬评分

5

342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现实的民族,因为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一些超越于人世间之上的符号的,而中国人唯一能超越没有精神性的“身体化”存在的,却只是“心”的诸般作用。在西方人的“良知系统”中,连心也是被归入肉体领域的,但是中国人则将它当作精神性的唯一源泉,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中国文化形而下的现实倾向。

在个体化不发达的情况下,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必须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才能确立的。

中国人的成长,可以用父母枕垫,成人之后用社会关系做枕垫,老年则用子女做枕垫。生命转折之危机不能说没有,但没有像美国那般成为泛文化性的母题。然则,中国人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简而之,中国人的代价,是将原本可以全面盛开的青春阶段这一个高峰铲低甚至铲平,去填补老年时势将面临的深壑;用“别人”作自己“枕垫”的结果,亦可能导致对一己生命之主权的让渡。

中国人认为:“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掉,“人”就被蒸发掉了。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这种倾向,很可能与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有关。有了个体灵魂的观念,就比较容易产生明确的“自我”疆界。(P12)

中国文化将“人”设计成为一个以“心”为主导的动物,而又用别人的“心”去制约他的“心”。

像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又只偏重肉体化存在与延续的话,就必定会不断制造对有限的资源产生过大压力的人口。无论是社会的行动抑或国家的行动,其意向也只能是昼做到使人人有一口饭吃——历代农民战争的纲领都是要将社会资源的分配平均化,而国家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民食”。于是,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是朝着越来越平均,也是越来越支离破碎的小生产地盘的方向进攻,社会既然越来越平,压在头上的国家自然也变成越来越专制,而这一整个结构的意向也只能是解决“民食”这个根本问题以及“镇止民心”,基本上不能导向超越与变动。

中国人虽自诩人情味比西方人丰富,事实上却是将本来应该是自然自发的感情公式化与渠道化的,因此,就倾向于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在开展两性关系之先,总是倾向于先确定它的人伦性,而不是在开展了以后发挥一已的主观能动性去左右它的去向。

所谓“思想工作”其实就是“人情攻势”。

相对美国人来说,中国人处于人际关系中较倾向心情抑郁,个人的情感与外界之间也倾向呈现断裂疏离的状态。像中国人那种比较“身不由己”的关系,反而会趋于稳定,但个人情感的投注也不会强烈到哪里去。

【p8】中国人的文艺易流向感伤主义,而不是强者的浪漫主义。 【p10】中国人即使在现实中很劳碌,在心里总会希冀一种“桃源”状态,在那里,一切都可以依托别人替自己操劳。 中国人格的组成由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组织”的,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压缩,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整个“人”都被压得很低。 【p21】良知系统则是用来说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亦即是不同文化对“人”的不同设计。 天主教和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共同为东方人和西方人所接收,然而,同样一套精神价值体系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中国人将智力感情化的结果,就是连意志与判断力也加以感情化,因此,也就没有让“个体”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只要别人对你好,你就必须“以心换心”,否则就是“没有良心”。……中国人的“身”是必须由“心”去照顾的……中国人的“良知”是可以用“人情”去颠覆的东西。……P44中国人和心,何其丰富,又何其脆弱!

至于南欧的拉丁文化,也是重个性的,不过,却不是偏向于用“理智”去控制“情”,而是让后者泛滥,于是就造成个体热爱自己生命的倾向。……P51无论是新教文化与拉丁文化,都具有“个人”的原理。至于中国文化“二人”才能定义一人的设计,却是把明确的“自我”疆界取消,因此,“个体”遂不足成为一个可作自我调配的基地dmj中国人的“二人”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渠道化功能多于相互热情奔放的作用。

马列主义到底是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因此,在透过中国人的”良知系统“这个变压器后,就将中国人的”仁“落实到广大的群众层次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局限性——这个文化的”深层结构“在前提上就决定:它只利于搞”心连着心“的”统一运动“,不利于搞个人必须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运动。

在人我界线比较模糊的文化中,人总是要不断与别人比较才能确立自我的价值,而这种比较的重点又易偏向于人与我在社会观众面前地位之高低,而不是看自己内在完成的程度。……个人观念的不发达可导致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把别人的发展当作是自己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为了保持大家都一样,就必须将别人也拉下马来……铲平主义心态

在中国这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里,对脱离社会常轨的个体行为也是没有同情心的。

任何没有“个体化”深度的造型都是一种美学上的失败。然而,对中国人来说,这还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败,这不单是一个剧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 。

一个人被讨论的方式,就是它被控制的方式。……将叙事方式社会化,则是偏重用外在因素去控制 个人。从前一种立场的角度看,后一方式不啻是将人当作永远达不到法定年龄的。

当生物进化到了人的阶段后,这种经由大脑处理的体外讯息已经浓密到如此的地步,以至人工制造的环境开始取代自然的环境,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媒介,而人的生物本能也开始受到来自体外讯息组成的意义、价值与象征符号的支配。这个来自体外的对人的“程序设计”,我们姑名其为“良知系统”。它是一个文化的最为基本的结构——它是一个文化的“深层结构”。

在中国这个“和合性”文化中,任何搞政治的,要想“不脱离群众”的话,就必须诉诸落后的因素,例如权威主义、铲平主义、泛道德主义、“非性化”倾向、“类型化”倾向、锁国心态以及左右不分的“爱国主义”,等等。任何“左派”,如果不将这些因素内在化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在群众中生根,而只能变成“托派”或其他什么的(自然通通可以“类型化”为“托派”)。

中国人的“心”包括感情、理智、意志与道德判断,而以“感情”为挂帅的主导因素这样的心必须由自己发射出去,在别人“身”上完成。

一套语言中的名词,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文化偏向的反映。

整个印度的宗教哲学所表现的是大脑皮层右阗部的内容……也是一种将有差别的个体融入无情的浑然整体的意向。——中国,脑部中层的内容——哺乳頳共有的动物感情抬到了首位

情欲是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生命的因素,在拉丁文化中,这种热爱即表现为对生命的欢愉感之追寻……这种旺盛的生命力与社群性是可以互补的,也可以是相冲突的,因此,拉丁文化的“心",一方面表现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无政府主义;一方面可以表现为独裁统治,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为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活动与城市游击,自然也可以表现为倒阁频频的民主政治

中国人这种自我贬抑与压低”自己人“的”做人“试工,除了在本国人心目中制造自身是低等人类的自卑感之外,并没有真正达到在外国人面前维持”门面“之目的,而是适得其反。

中国人的心无颖是发达的,但却是被公式化和渠道化的,而”层次“与”等级“正是中国人”做人“的渠道。

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动态的”目的“意向性,事实上,日本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有新的内容,而不像中国那样皇朝循环兴替。这个动态的意向又与日本文化具有”超越界“的符号有关——日本人认为他们的整个国家是由天神创造的国土,而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因此维持”万世一系“的天皇制是跨越神界与凡间的媒介。

人格成长并不是因,也不是中国人的人格成长的方式只是整个文化对”人“的设计的一个表现。

他们(美国人)向往的无疑是荒原:人,必须及早挣脱人生早期依附状态,再从一种断裂到另一种断裂,干干脆脆,最后则一人在旷野中独行。……中国道家式的”复归于婴儿“的命题则反对征服自然,反而追求与之融为一体。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没有,也不希望有牢固的自我疆界。他们宁愿让人与我之间相互渗透,彼此依赖。

这种抹杀自我的倾向,是中国式的集权主义的基础。……中国人的本体论模式就是阴阳在太极中互相调和,因此,与犹太基督教的善恶二元斗争模式刚好相反。二元对抗的观念,无疑地反映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动态的”目的“意向性。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孙隆基

孙隆基

孙隆基 祖籍浙江,1945年生于重庆,在香港长大,在台湾受大学教育,1970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71年赴美国深造,于明尼苏达大学专攻俄国史,获硕士学位,转赴斯坦福大学专攻东亚史(期间并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一年),1984年获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任教。重要著作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历史学家的经线》《未断奶的民族》《新世界史》和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 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曾发表评论文章多篇。

孙隆基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