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论
情爱论内容简介
究竟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人们究竟为什么相爱?怎样解释那种至死不渝的生死恋? 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这本研究著作,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作者引述大量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作者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发。 本书自1984年首版以来,已先后印刷12次,畅销1210000册。
热门摘录
爱情既合乎理性又不合乎理性,既是出于本能又受到思想的鼓舞,既有生物性又有社会性。它把人的本性的许多方面结合起来。如果爱情仅仅出于本能即仅仅具有生物性,而不合乎理性,那么它就不会蕴含着精神文明的魅力,它就会仅仅表现为一时的激情。如果爱情仅仅是理性的,仅仅是来自于思想,那它就永远无法振心灵,它的生命力也就枯竭了。
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饥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烦恼和欢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
男女双方愿意相互观察是爱情的第一个征象。一旦双方由于某种原因不再从对方身上寻求有趣的、使人感奋的东西,不再相互了解,不再彼此重新发现对方,这就意味着双方关系的有生命力的火焰已经趋于熄灭。男女双方经常的相互观察是滋补爱情的营养。
爱的满足作为调节机制,推动、促使、引导主体去寻找特定的对象,以符合生物的和社会的目的性。满足越是深刻和持久,这一过程就越积极、越强烈(伴有对障碍的克服)。
康写道“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但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即使在它太过分的时候也仍旧如此。”但是,康德又指出,这种在两性关系审美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亲昵情感还有另外一种功能。他强说,人的羞怯“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给大自然最合乎情理( geziemendsten)、最必不可少的目的也要蒙上一层神秘的罩纱,以免由于过分粗鄙地了解这些目的而对人的本性苏醒的终极目的造成反感或至少是冷漠,而人的本性最精微的和最强烈的倾向都是和这种苏醒联系着的。”
爱情作为对特定的人的选择,作为有意识的交流愿望,具有甘心情愿、深思熟虑、动机明确的行为的各种特性。换句话说,爱情是人性的自由表露的形式,是生活隐秘领城中美好和高尚、理性和善的观念的实际体现。爱情容不得强制和命令,从外部对人施加暴力是不会产生爱情的。爱情的实质是精神的自由振奋,是主体的自我实现。
现代人可以作为个人而自由地选择情投意合的对象,在没有任何强制、没有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自主地幻想、想象、热情追求、评价另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心意和价值系统来思考、决断、行动,这就使得他更看重自己的道徳威望。爱情是肯定人的个性达到成年的形式,是个性现实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要想始终保持“相爱如初”,首先爱情的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于做到永不枯竭,只有这样对它的不断感知才能令人感到兴奋而又神秘;其次,钟情者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心灵。没有这些品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即使最热烈的爱情也注定要毁灭。 爱情既要求所爱的人品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渴望双方关系文明化。
爱情在成为幻想,思念,感情,评价,美化,深沉而热烈的审美欲求之前,表现为对感觉的渴望和情感的享受。传递爱情的真正信使是思想和感情,是想象和感觉。爱情需要充实丰满的感觉。
古典主义时期作家(如法国作家高乃依、拉辛、拉封丹等人)笔下的文学形象,通常都是坚强果敢的人物。他们使爱情服从于责任感、道德准则和最高的价值体系。他们恪守上流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官廷礼仪。古典主义排斥感情的奔放,要求爱情服从受礼节约的价值体系。这是同君主专制制度的任务和要求相适应的。
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对熟悉的众多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个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
爱情要求男女双方有一致或相近的道德价值体系。这种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深刻内在和谐是双方适应的条件。当一方认为某种行为是道德的,而另一方却认为它同道德互不相容时,他们的关系就会迅速出现不和谐,而爱情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了。肖伯纳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曾经揶揄地说:“这个年青女子没有良心,而我的良心足够供给两个人。”然而,道德品质上的相互弥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爱情中,良心要求良心,道德要求道德,坦率要求坦率。
男女可能有共同的价值方向,几乎相吻合的社会观,共同的生活理想,相同的个人打算和志向。这是牢固的同志情谊及深厚的、忘我的友谊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在体质和气质方面缺少必要的相互补充,如果双方在身体上彼此不合意,那么就不会产生爱情。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共同的理想,相同的观点决不可能“修正”大自然。
十六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在《经验论》中曾谈到两性关系的这种矛盾性,他写道:“其实我绝非藐视精神品质,不过,假如非要在精神美和形体美两者之间做出抉择不可,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老实说,我宁愿舍弃精神美,因为它只是其他更美好的事物所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爱情、对于同视觉和触觉关系最密切的爱情来说,即使没有精神美也总会有所得,但没有形体美则会一无所获。”
有时爱情没有得到回报,是因为人们把它当做一件重大的秘密而掩藏起来。感情尽管十分深厚,却没有具体的外部表现。被爱的一方可能根本没有想到钟情一方的感情。这种秘而不宣的爱情对人很有损害。由于没有向被爱一方倾诉、交谈,就可能产生压抑的心因为爱情也像其它强烈的感情一样,需要有反应需要有某种外部的表现形式倾吐、同最亲近的人开诚相见、写信等等。
神话中说,从前人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他有四只手,四条腿,观察相反方向的两副面孔,一颗头颅,四只耳朵。人的大胆妄为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安。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为两半,就像“在腌制花揪果之前把它剖开,或是用一根头发切开鸡蛋那样”,使分开之后的每一个人不是用四条腿,而是用两条腿走路,这样人就变得软弱一些了。在人的身体被分成两半以后,“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他们“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这样就产生了尘世的爱情。
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真正的爱情会由于同所爱之人非预谋的肉体接触而死亡,因为这种接触引起性的冲动,从而在一瞬间毁灭了爱情……
情爱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