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下)

作者:冯友兰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3

顾文姬评分

5

1030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哲学史(上下)内容简介

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骄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所系统而多新解”。这部哲学史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故此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全著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篇,子学时代介绍了孔子、墨子、孟子、战国、老子、公孙及儒家的哲学文化,经学时代介绍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学文化。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科学之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无论科学、哲学,皆系写出或说出之道理,皆必以严刻的理智态度表出之。

依上所说,已可知“历史”与“写的历史”,乃系截然两回事。于写的历史之外,超乎写的历史之上,另有历史之自身,巍然永久存在,丝毫无待于吾人之知识。写的历史随乎历史之后而记述之,其好坏全在于其记述之是否真实,是否与所记之实际相合。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秦皇何以行之而失败,汉武何以行之而成功?此中原因,固甚复杂,然有可得言者,则自春秋时代所开始之政治社会经济的大变动,至汉中叶渐停止;此等特殊之情形既去,故其时代学术上之特点,即“处士横议”,“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之特点,自亦失其存在之根据。上文谓春秋战国时代所起各方面之诸大变动,皆由于旧文化旧制度之崩坏。旧文化旧制度愈崩坏,思想言论愈自由。

佛教以为生死事大,又以生死轮回为苦,故教人修行,脱离生死。知本无轮回,生死任其自然、则“小人甘其陇亩,君子安其恬素”,佛教所视为问题者,自不成问题矣。

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节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为性”之天是也。《诗》、《书》、《左传》、《国语》中所谓之天,除指物质之天外,似皆指主宰之天。《论语》中孔子所说之天,亦皆主宰之天也。

換言之,直覺能使吾人得到一個經驗,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個道理。一個經驗之本身,無所謂真妄;一個道理,是一個判斷,判斷必合邏輯。各種學說之目的,皆不在敘述經驗,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為邏輯的,科學的。人不明此故,於科學方法,大有爭論;其實所謂科學方法,實即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之較認真,較精確者,非有若何奇妙也。惟其如此,故反對邏輯及科學方法者,其言論仍須依邏輯及科學方法。以此之故,吾人雖承認直覺等之價值,而不承認其為哲學方法。科學方法,即是哲學方法,與吾人普通思想之方法,亦僅有程度上的差異,無種類上的差異。

宋人以愚著稱。諸子中言及愚人,常以宋人為代表。如《莊子》謂:“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 ”(《逍遙遊》,《莊子》卷一,“四部叢刊”本,頁十四)孟子謂:“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公孫丑上》,《孟子》卷三,“四部叢刊”本,頁七)韓非子謂宋人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皆謂宋人之愚也。

昭公九年 夏四月,陈灾。郑裨灶曰:“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陈,逐而建陈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楚克有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左传》卷二十二,页四至五)

就儒家之名言之,《说文》云:“儒,柔也。术士之称。”《论语》云:“子谓子夏日: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卷三,页十四)儒本为有知识材艺者之通称,故可有君子小人之别。儒家先起,众以此称之。其后虽为一家之专名,其始实亦一通名也。

由此观之,孔子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但在中国历史中,孔子仍占一高地位。吾人以为 (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他创立,至少亦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土之阶级。 (二)孔子的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仿佛。 (三)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苏格拉底之行为及其在西洋历史上之影响,相仿佛佛。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论语》卷七,页九)

子墨子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常之,是荡口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孟子》卷十四页二)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圆。师旷之聪,不以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手人。天下之通义也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滕文公》上,《孟子》卷五,页十至十三)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矣。 所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壮而欲行之。王曰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丛我,”则何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孟子》卷二,页十二至十三)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上篇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卷七,页二)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上篇,页三十七)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下篇,页十)

往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之不可不审察也。(《说林上》,《韩非子》卷七,“四部丛刊本,页十四)

(秋水篇)云:“道无终始,物有死生。”郭象注云:“死生者,无穷之变耳,非终始地。”(庄子)卷六,页二十)知此理也,则可齐生死矣。

凡物皆无不好,凡意见皆无不对,此《齐物论》之宗旨也。推而言之,则 切存在之形式,亦皆无不好。所谓死者,不过吾人自一存在之形式转为另 存在之形式而已。如吾人以现在所有之存在形式为可喜,则死后吾人所得 之新形式,亦未尝不可喜。《大宗师篇》曰

寝乐不能入,即以理化情也。斯宾诺莎莎( Spinoza)以情感为“人之束编 若有知识之人,知宇宙之真相,知事物之发生为必然,则遇事不动情感,不为所束缚,而得“人之自由”( Human freedom)矣。臂如 飘风坠瓦,击一小儿与一成人之头。此小儿必愤怒而恨此瓦;成人则不动情感,而所受之痛苦亦轻。盖成人之知识,知瓦落之事实之真相,故“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篇》谓秦失谓哭老聃之死者云: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适天之刑。(《庄子》卷二,页六)

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庄子》卷二

【注】上文谓庄学于言之外,又言无言;于知之外,又言不知;(第九章第四节)于此可见矣。然庄学所说之无知,乃经过知之阶级,实即知与原始的无知之合也。此无知经过知之阶级,与原始的无知不同。对于纯粹经验,亦应作此分别。如小儿初生,有经验而无知识。其经验为纯粹经验,此乃原始的纯粹经验也。经过有知识的经验,再得纯粹经验。此再得者,已比原始的纯粹经验高一级矣。“玄德”、“若愚”、“若昏”,非“愚”、“昏”也,若”愚“若”昏而已。不过庄学于此点,似未十分清楚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荀子于《礼论篇》又论礼之起源,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 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卷十三,页一)

用法,用术,用势,必可以为治,即“必然之道”也。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中国哲学史(上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冯友兰

冯友兰

作者:冯友兰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译者:涂又光(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冯友兰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