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日记

作者:乔治・奥威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8

顾文姬评分

4

145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战时日记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这部战时时名著包括两部分:“战时日记”和“战时通信”,前者是奥威尔在任英国BBC电台东方部记者期间所写的一本独特的日记,后者是奥威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书信摘选。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在日记和书信中既抒发了对战争的反思,又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战争内幕,对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等都有独特的思考。作者文笔优美,识见独特而深刻,所以这些日记和书信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三个刚死掉的医生来到天堂的大门口。前两个一个是内科医生,另一个是外科医生,他们被拒绝进入天堂。第三个一生说自己是精神一生。“请进!”圣彼得立刻说,“我们应该喜欢听从你的专业建议。上帝最近的行为有点奇怪。他认为自己是艾森豪威尔将军(或蒙哥马利将军)。

英国人对美国人的文化情感是复杂的……大约直到1930年,几乎所有“有教养”的人都厌恶美国,美国被看做是造成英国和欧洲粗俗化的始作俑者。

也许最有代表性和重要的是现在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上级之所以坚决反对使用俯冲炸弹,真正的原因是制造俯冲炸弹很便宜,因此不能带来丰厚利润。

人只在当未来的结果与他个人的愿望一致的情况下才能预知未来,当可能的未来不符合他们的愿望时,即使最明显不过的事实也会被他们忽略。

奥威尔文风朴实,简洁,明快。他主张运用最普通、最常见的词,表达最质朴的道理。他反对运用陈词滥调,强调论由己出,能用短词就不用长词,能少用一个词就不多用一个词;总而言之,越简单越好,越直露越好,因为语言的含混必然导致思想的含混。奥威尔以这种平淡的文风,在斯威夫特的基础上将英国的朴实文风又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当时风靡欧美各国,而且直到今天都还有大量的模仿者,推崇者。

奥威尔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卓尔不群和独立思考。他超脱、率真、敏感,这使他在任何政治制度下都将无所适从。他无疑是一个政治作家,他以自己独特的目光审视并记录了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各种事件。他被称作能与热河小说家和天才媲美的叙述高手,既善于自我展示,又善于自我掩饰,在”平实“的风格下掩藏着一种”自负和纤巧“。

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投票全力支持政府,并要求“彻底有力地进行战斗”——这距他们以前要求“人民和平”只有两星期。流行的说法是:当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消息传到纽约的一个咖啡馆时,许多共产主义者正在里面谈话,其中一个人去洗手间回来时发现,在他不再的这段时间内“党的路线”已经改变了。

战争罪可怕的特征之一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一样:士兵去战斗,记者来呐喊。除了最短暂的宣传旅行外,没有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曾接近过前线战壕。有时想到飞机正在改变战争的局势,我就感到些许安慰。或许,当下一次世界大战来临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景象:每个侵略者身上都有一个弹孔。

战时日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

乔冶・奥威尔,1903年生于印度彭加尔省莫堤赫利,是英国著名的政治讽刺评论家。原名埃里克・阿瑟・ 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奥威尔是他的笔名, 1907年他举家迁回葵格兰。1917年进入伊顿公学,1921 年来到缅甸加入Indian 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 English Weekly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 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和约克郡, 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受伤 奥威尔是一个温和的、有同情心的人,他厌恶以任何借口实施暴政。二战期间,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 Machester 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 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庄》,1949年出版了《1984》。1950 年。47岁的奥威尔因结核病英年早逝,但他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乔治・奥威尔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