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史

作者:周策纵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1

顾文姬评分

5

40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五四运动史内容简介

《五四运动史》是一本作者“想要说真话的书”。本书详细地记载了“五四”前后的史实,探讨了它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新文化运动提 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是迄今海外公认的对“五四运动”记述最详细、资 料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五四”时期虽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个人价值和独立判断的意义,但又强调了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所负的责任。这种情况不同于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的诞生,因为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中国的问题还是民族国家的独立。

“五四”事件以后,出版事业的繁荣和批评传统及介绍新思想的热忱,还不是新式知识分子活动的全部面貌。他们同时还推行社团组织和社会服务。 “五四”事件发生以后,建立组织的热情,正如出版刊物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传播开来。

据曾经担任过中国青年党领导人的左舜生回忆,当学会成员们最后一次激烈辩论之后,邓中夏在离开他的屋子时,情绪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激情满怀地说:“好吧!舜生,那我们就在战场上再见。”确实,这话概括了五四运动不祥的分裂,这也预示着中国两派知识分子之间此后几十年中悲剧性的斗争。

在1916年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校长时,北京大学以它守旧的传统而闻名。学生们把这所大学作为在政府中飞黄腾达的垫脚石,而不把它当作求学研究的地方。教授们也大多来自官场,品评教授不完全依据他们的教学和学问,而更多依据他们的官阶。教授们被称为“中堂”或“大人”;学生们则被称为“老爷”。在道德方面,教授和学生们多声名狼藉,他们时常流连于赌场或妓院。当时北京大学以“探艳团”“赌窟”和“浮艳剧评花丛趣事之策源地”等恶名雅号而闻名。

五四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上的另一个结果是,商人和城市工人的组织和活动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事件教育中国人民,“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此外,“五四”事件以后,现代工会也开始发展起来。6月5日工人们的罢工,实际上开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纪元。在“五四”以前,中国劳工组织几乎都是传统的同业型,而且组织松散。

可是北京学生在这事件以后就立刻开始组织全国新知识分子,来支持他们的运动;也努力利用宣传、开大会和游行示威,来赢得一般大众的同情。在进行过程中,他们也开始和不识字的人建立了更近的关系,并且争取到了新工商业者,和都市工人强大有效的支持。因此学生的新思想传遍了全国各都市,广播到出乎意料的领域,而那古旧的文明体系也开始松裂,新社会政治的发展也开始加速。“五四事件”之所以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毋宁说是因为游行示威所引起的这些后果,而不单是因为游行示威的本身。

这种学生干涉政治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呢?在君主政体之下没有真正的立法机构,或一种民众代议制度,少数受过教育的群体想要设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在危难时期,往往是官办学校,通过教职员和学生团体,担当起公意代言人的角色。中国早期和现代的评论家们大抵都赞同这种活动。

在详细叙述中国学生对凡尔赛危机的反应以前,首先指出般的中国学生特别是北京学生的特点和气质是很重要的。中国学生,特别是自20世纪开始以来,比西方民主国家的学生具有更为活跃的政治和社会意识。他们更乐于参加公共事务,更乐于尝试政治改革。

生活在一个没有真正立法和选举制度的国家里,他们看到渐进的改良受到阻碍,與论受到压制,这种情形使他们感到愤怒,也使他们诉诸非正统的政治行动成为正当合理的。由于旧的秩序显得如此无望,追求新奇和现代主义( modernism)对青年的吸引力就大为增强了。

据曾经担任过中国青年党领导人的左舜生回忆,当学会成员们最后一次激烈论之后,邓中夏在离开他的屋子时,情绪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激情满怀地说:“好吧!舜生,那我们就在战场上再见。”确实,这话概括了五四运动不祥的分裂,这也预示着中国两派知识分子之间此后几十年中悲剧性的斗争。

他(梁启超)对政治运动的定义是:“政治运动者,国民中一部分,为保存国家和发展国家起见,怀抱一种理想,对于政治现象或全体或局部地感觉不满足,乃用公开的形式,联合多数人继续协同动作,从事宣传与实行,以求贯彻政治改革或政治革命之公共目的所采之一种手段也。"

不错,五四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但之所以产生这样一场革命,乃是因为知识分子对政治兴趣的不断增长。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几乎无例外地都表示了一种摆脱传统的冷漠态度、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的倾向。显然,五四运动是这种倾向不但在新青年中,也是在人民群众特别是被学生运动所唤醒的城市居民中的部分反映。

从长远的历史方面看来,对中国学生在国难时期应有的态度这一问题的辩论,可能被认为是无语重视的事件。但是事实上,这个辩论却接触到一个极重要的争论问题。它牵扯到新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很多活动的方式

总的来说,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受军事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较留学其他地方的学生所受的为多。

这次雇用,使中国知识分子有机会和工人一起生活并负起领导责任。从前中国留学生大多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很少作过粗重的工作。。。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了属于有闲阶级的学生传统。

五四运动 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和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挺干净的大改期革命的目的。

在我们看来,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思想意识方面的的成就,其次才是当时社会方面发生的实际变革。

“五四”事件之后的一两个星期内,扩展到全国的学生活动有下列几点特征:1)成立学生自治组织,以负责实现各项行动;2)组织游行示威,以抗议政府的外交政策、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案及学生被捕问题;3)发起全面抵制日货活动。这些波及全国的学生活动;以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实际情况为例,值得我们仔细考察。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从广义上来说,五四运动的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现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并且它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这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

西方政府雇佣前所未有的大量中国工人到西方工作,大大影响了中国日后的群众运动的后果。最主要的是,这次雇佣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有机会和工人一起生活并肩负起领导责任。此前的中国留学生大多出生于富裕家庭,很少做过粗重的工作。相比之下,这次的“学生工人”出身于贫苦或中等家庭,他们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了学生属于有闲阶级的传统。

然而,若是断言这些学生领袖都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或都是马克主义者,却是不正确的。他们的主张是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二者的模粉混合体。罗家伦在上述一文中说:“革命以后,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必定相辅而行。”他进一步认为,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是相关的,而不是对立的,而且“此后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要以雷厉风行的手腕,来推残一切的个性;乃是以社会的力量,来扶助那班稚弱无能的人,来发展个性。”2他

1918年5月间的一系列学生游行和请愿的意义,并不在于对政府的接影响,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标志着新式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势力大规模作的开端。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们可说是“五四”事件的预演 由游行请愿的那个夏天,北京学生派遣代表到上海,他们立刻与는其他学生共同组织了学生爱国会,该会后来更名为学生救国会。”这预全国学生运动大联合的一次试探和开始。

中国社会,形质极为奇异。西人观察者恒谓中国有群众而无社会,又谓中国社会为二千年前之初民宗法社会,不适于今日。寻其实际,此言是矣。盖中国人本无生活可言,更有何社会真义可说。若干恶劣习俗,若干无灵性的人生规律,桎梏行为,宰割心性,以造成所谓蚩蚩之氓;生活意趣,全无领略。犹之犬羊,于己身生死、地位、意义,茫然未知。此真今日之大戚也。同仁等深愿为不平之鸣,兼谈所以因革之方。。。

我们虽不迷信政治万能,但承认政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这种政治,确是造成新时代一种必经的过程,发展新社会一种有用的工具。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

胡适的文章及杜威的演讲所提出的问题,是针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难题,同时针对在理论和实际改革上的正确态度。他们的要点在于警告大家问题是不可能用任何无所不包的理论一下子全部解决的,并且我们不可把“主义”当作万灵药,只应把它们当作解决某些时期的某些问题的假设和工具。由于随后数年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和政治行动上所发展的教条主义,这个警告是具有相当分量和远见的。

历史证明,那些逆这股潮流而上的政治领导人和党派,比如传统主义者和保守派等,都招致了自身的垮台,而那些“弄潮儿”尽管歪曲和操纵这股潮流,也还是占了上风。虽然后来受到强调服从组织活动的思潮的阻碍,但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持续影响力不可低估。“五四”时期,种在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破除偶像的种子不会轻易被剔除。此后,民主观念深得人心,即使是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好采用迁回抵抗的方式。忠实记述这场运动对任何专制主义来说,都将成为一个威胁。

活在一个没有真正立法机构和选举制度的国家里,青年学生们看见渐进的改良被阻碍,民意被抑制。这种情形使他们愤怒,也使他们认为他们通过非正统式的政治行动进行的反抗和抗议是正当合理的;因为旧制度显得如此无望,新世界和现代思潮对青年的吸引力更增强了。

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那个时期兴起的潮流依然是主流;而那时提出的问题依然有待思考和解决。

因此我们可以对“五四运动”做如下定义: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和山东决议案所激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并希望能依据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它不是一次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由许多不同观点主导的活动汇合而成,虽然其间并非没有主流。

五四运动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周策纵

周策纵

周策纵(1916—2007)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周策纵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