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之书

作者:索甲仁波切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50

顾文姬评分

5

425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西藏生死之书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西藏版的《神曲》,如果但丁不是信奉基督的诗人,而是潜研佛学的居士,那么他留传后世的,可能就不是神游天堂与地狱的见闻,而是论述因果轮回的《西藏生死书》了。本书无疑是当代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尤为可贵的它还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方法。它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书中,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禅定可以把心带回家,但首先要修习专注。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来到佛陀面前,请问坐禅的方法。佛陀告诉她,在井里汲水的时候,手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了了分明,如果做到这一点,她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处在清醒和旷达的宁静中,那就是禅定。

计划未来就像在干枯的深渊钓鱼; 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你意, 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 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 请想想漂浮不定的死期……

痛苦可以是一个深度的自然净化过程的一部分。

当认证了心性,就叫涅磐;当它被迷惑蒙蔽了,就叫轮回。

我就在这里陪你,我爱你。你将要去世,死亡是正常的事。我希望你可以留下来陪我,但我不要你再受更多苦。我们相处的日子已经够了,我将会永远珍惜。现在请不要再执着生命,放下,我无比诚恳得允许你去世。你并不孤独,现在乃至永远,你拥有我全部的爱。

时常认知生命犹如梦幻,减低执着和嗔怨。对一切众生生起善心。不管他人如何对待你,都要保持慈爱。不管他们做什么,只要你当它是一场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在梦中保持正面的意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虽然行动的后果可能还没有成熟,但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它们终将成熟。我们通常都会忘记自己做了些什么,往往很久之后,才会受到果报。那时候,我们已无法将它们与原因联系在一起。

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会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上师们怀疑,如果人们丝毫不信这一世之后还有来世,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也不会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多加考虑。目前我们已经创造出一个残暴的世界,一个很少有真正慈悲心的世界,难道上述心态不是主要致因吗?

有句名言:“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这就像水如果不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的。”

在你的生命中,一直有两个人活在你身上。一个是聒噪、要求很多、歇斯底里、诡计多端的自我;另一个是隐藏的精神生命,它宁静的智慧声音,你偶尔才会听到或注意。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果报,甚至延到来世。我们无法指出是哪一个因造成某一个果,因为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成熟之后集合在一起的复杂结合体。因此,我们都会以为事情是“偶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如果每一件事都很顺利,我们就称之为“好运”……诚如佛陀所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式,看一看你现在的状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p114)

把未来世看得比这一世更重要,因为有更多的未来世正等着我们。如果为了这一世而牺牲所有未来世,那就好像把一辈子的储蓄统统花在一次豪饮上,疯狂地忽视其后果。但如果我们能够观察也得法则,在心中唤起慈悲的善心,如果我们能够净化心灵,逐渐唤醒心性的智慧,那么我们将可以变成真正的人,最后证悟。(p120)

万物的本性都是虚幻短暂的。

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我们面对的将还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一个另我们焦躁的陌生人,我们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想真正面对他,我们总是以无聊或琐碎的喧闹和活动来填满每一个时刻,以保证自己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戒律就是做合适或适当的事。 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标:学习爱他人和获得知识

生命中的逆境,都是在教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大多数人以为“轮回”这个名词隐含某种“东西”在轮回,它从一生旅行到另一生。但在佛教里,我们不相信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可以在肉体死后还存在。我们相信,让生命和生命之间相联系的,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终极最微细层面的意识。

姿势:你要坐如山,像山那么稳固、坚定与雄伟。(p80) 一旦你觉得心安静了,就要逐渐睁开眼睛,你会发现你的视线变得比较安详宁静。……这里由一个要领:每当你心乱时,最好降低视线;每当你混混欲睡时,就要把视线抬高。(p81) 三种禅坐方式(p83):使用一个对象、念咒、观呼吸

因此,无论生起怎样的思想和情绪,就让它们生起和消退,像大海的波浪一般。不管你发现你在想些什么,就让那个思想生起和消退,不要加以限制。不要紧抓它,喂养它,或纵容它;不要执著,不要让它具体化。不要随着思想跑,也不要迎请它们;要像大海看着它自己的波浪,或像天空俯视飘过的云彩。(p92)

看,禅定就像这个:当过去的思想停止,未来的思想还未升起时,当中不是有个间隙吗?那就对了,延长它,那就是禅定。(p93)

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吃饭;当我睡觉的时候,我就睡觉。(p98)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全然在当下,绝不可以让自我的分心阻止你清醒,这就是结合。

无法学习会让我们变得封闭而执著。执著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让我们感到痛苦,即使一切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死命地执著。我们害怕放下,事实上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拼死拼活去执著的悲剧和嘲讽所在:执著不仅是做不到,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

不可以过分期待,因为精神的成长需要时间。精神的旅程是一种持续学习和净化的旅程。

我们是旅人,是流浪者,不能久候。

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放下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 通过各种改变的考验,我们可以学习发展出温和而不可动摇的沉着。

整个生命便是在教我们如何发掘那颗强烈的善心,并训练我们实现它。

逻辑的心似乎有趣,却是迷惑的种子。

如果你是在一个不变的状态中,那就是本觉。

西藏生死之书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索甲仁波切

索甲仁波切

索甲仁波切出生于西藏,由二十世纪最受敬重的精神导师蒋扬钦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养育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了解,以此体验和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打下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主要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启发他在西方的传法志业。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因为求法者热烈渴求,他又继续至欧洲、东欧、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 仁波切把将佛法弘传到西方,当作是他毕生的志业,因此写出《西藏生死书》,提供修炼的基础。这项修炼可使人们了解佛法,并实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师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赋的沟通能力,而二十余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了解西方人的心灵。他以亲切、幽默和讲法清晰闻名;且能够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学的藩篱,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惊妙的例子,分享他个人的经验,因而能直接与学生的经验相契合,进而激起对佛法的鲜活感受和韵味。 索甲仁波切传承于伟大的大圆满教法,他具有这个传承的明显特质:充沛的活力、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

索甲仁波切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