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94

顾文姬评分

5

111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哲学史大纲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近年颇多学者承认,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这种原始崇拜,在构成帝国组成部分的其他民族中也有存在。居住在山东东部沿海的齐民崇拜他们的“八神”,这也是武帝在位时盛行的宗教。武帝曾多次出巡山东祭祀八神。八神之首称为“天主”。这一名称后来为十七世纪时耶稣会传教士所用,译为“上帝”。从此,罗马公教直至今天仍以“天主教”闻名。后来罗马教延发现这一命名源于一个低级的异教,于是引出一场激烈的争部分地促进了耶稣会在中国活动的衰落。这则故事出在勃朗宁的长诗《环与书)中著名的一节中。

刘伶这一类达观的废物

第二流以下的人物 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

所以我说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这便是他的流弊了。

后来的儒者读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把“伪”字看做真伪的伪,便大骂荀卿,不肯再往下读了。

例如人见可欲之物,觉得此物可以欲,是“情然”;估量此物该要不该要,是“心为之择”;估量定了,才去取此物,是“能为之动”。情欲与动作之间,全靠这个“心”作一把天平秤。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

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徒善远罪而不自知。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是修身的工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即诬也。(《显学篇》)

我所用的比较参证资料,便是西洋的哲学。但是我虽用西洋哲学作参考资料,并不以为中国古代也有某种学说,便可以自夸自喜。做历史的人,千万不可存一毫主观的成见。须知东西的学术思想的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至多不过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时势,便会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何况东西所同有,谁也不配夸张自豪。

古代社会的阶级,约有五等:

五、庶人(皂、舆、隶、僚、仆、台)

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

但我不说儒家是不信鬼神的吗?何以又如此深信祭祀呢?原来儒家虽不深信鬼神,却情愿自己造出鬼神来祭拜。例如孔子虽说“未知生,焉知死”,他却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个“如”字,写尽宗教的心理学。

墨子以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都有一个“为什么”。换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用处。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

以上所说,意在指点出庄子名学的一段真理。但是庄子自己把这学说推到极端,便生出不良的效果。他以为是非即由于偏见,我们又如何能知自己所见不偏呢?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还以为组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政府完全放価为,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有和无政府一样。“下知有之”,《永乐大典》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时本作“下不知有之”,说此意更进一层,更明显了

……知识遂渐渐发达,民智日多,作伪行恶的本领也更大了。大乱的根源,即在于此。老子说: 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即是上文“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的注脚。老子何以如此反对知识呢?大概他推想当时社会国家种种罪恶的根原,都由于多欲。文明程度越高,知识越复杂,情欲也越发展。他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ロ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是攻击我们现在所谓文明文化。

故老子提出这个不争主义,要人知道柔弱能胜刚强;要人知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他教人莫要“为天下先”,又教人“报怨以德”。他要小国下大国,大国下小国。他说暂时吃亏忍辱,并不害事。要知“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含有他的天道观念。他深信“自然法”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故一切听其自然。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都是天道之自然。宇宙之间,自有“司杀者杀”,故强梁的总不得好死。我们尽可逆来顺受,且看天道的自然因果罢。

这话说得何等痛快?大凡天下人没有不会说几句仁义道德的话的,正如瞎子虽不曾见过白黑,也会说白黑的界说。须是到了实际上应用的时候,才知道口头的界说是没有用的。高谈仁义道德的人,也是如此。甚至有许多道学先生一味高谈王霸义利之辨,却实在不能认得韭菜和麦的分别。有时分别义利,辨人毫芒,及事到临头,不是随波逐流,便是手足无措,所以墨子说单知道几个好听的名词,或几句虚空的界说,算不得真“知识”。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

荀子在儒家中最为特出,正因为他能用老子一般人的“无意志的天”,来正儒家墨家的“赏善罚恶”有意志的天;同时却又能免去老子、庄子天道观的安命守旧种种恶果。 荀子的“天论”,不但要人不与天争职,不但要人能与天地参,还要人征服天行以為人用。

荀子的意思只为人是生来就有情欲的,故要作为礼制,使情欲有一定的范二,不致有争夺之患;人又是生来爱快乐的,故要作为正当的音乐,使人有正的娱乐,不致流于選乱(参看第五篇论礼的一段)。这是儒家所同有的议论。但是荀子是主张性恶的。性恶论的自然结果,当主张用严刑重罚来裁制人的天性。荀子虽自己主张礼义师法,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就老老实实的主张用刑法治国了。

第一,干万不可把“刑罚”和“法”混一件事。刑罚是从古以来就有的,“法”的观念是战国末年方才发生的。古人早有刑罚,但刑罚并不能算是法理学家所称的“法”。譬如,现在内地乡人捉住了做贼的人便用私刑拷打;又如,那些武人随意枪毙人,这都是用刑罚,却不是用“法”。第二,须知中国古代的成文的公布的法令,是经过了许多反对方才渐渐发生的。春秋时的人不明“成文公布法”的功用,以为刑律是愈秘密愈妙,不该把来宣告国人。这是古代专制政体的遗毒。虽有些出色人才,也不能完全脱离这种遗毒的势力。

但这种方法实在是太偏向主观的了解。你喝一声,我打一棒;你竖起拂子,我掀倒绳床,彼此呵呵大笑,你也不敢说我不懂,我也不敢笑你不会。《传灯录》诸书所记种种禅机,大部分是以讹传讹的,随心捏造的,自欺欺人的。其中自然有几个大师,确然是有自己的见地,有自觉的教育方法。但大多数的和尚不过是做模做样,捕风捉影;他们的禅不过是野狐神、口头禅而已。禅学的衰歇,最大原因只是自身的腐化,禅太多了,逃不了去,终于死在禅下!后来理学起来,指斥禅学为“心学”,这就是说,禅学太主观了,缺乏客观的是非真伪的标准。

后来的史家崇拜《春秋》太过了,所以他们作史,不去讨论史料的真伪,只顾讲那“书法”和“正统”种种谬说。《春秋》的余毒就使中国只有主观的历史,没有物观的历史。

孔子的“仁的人生哲学”,要人尽“仁”道,要人做一个“人”。孔子以后的“孝的人生哲学”,要人尽“孝”道,要人做一个“儿子”。这种人生哲学,固然也有首理,但未免太把个人埋没在家庭伦理里面了。 这种“全受全归”的宗教的大弊病,在于养成一种畏缩的气象,使人销磨一切勇往冒险的胆气。

所以我常说,墨教如果曾经做到欧洲中古的教会的地位,一定也会变成一种教会政体;墨家的“钜子”也会变成欧洲中古的“教王”(Pope)。

须知东西的学术思想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至多不过可以见得人类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着大同小异的境地时势,便会产出大同小异的思想学派。东家所有,西家所无,只因为时势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东家,东家也不配夸炫于西家。何况东西所同有,谁也不配夸张自豪。故本书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为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此外别无他种穿凿附会、发扬国光、自己夸耀的心。

中国哲学史大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胡适

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02.24),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对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

胡适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