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美学随笔内容简介
《叔本华思想文论》从叔本华的《附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中选出了12篇文章:论思考、论阅读和书籍、论文学、论历史、论语言和语言学习、比喻和寓言、论判断批评和名声、论学者和博学、论大自然的美、论音乐、论写作和文本、论死亡。在这些文章中,叔本华讨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素材,所用的语言又都平时自然。叔本华以他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深刻阐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论思考》中说:“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他反对大量阅读,认为涌入我们头脑的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念和信念的统一体,容易造成巴比伦式的语言混乱。在《论阅读和书籍》中,他指出:“坏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抨击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最好的书籍,主张“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人们神清气爽的了。”他对黑格尔式的文风深恶痛绝,提倡“言之有物”、“质朴无华”、“诚实自然”的文风。他在书中的诸多论述距今已经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他在针砭时弊,他的思想之深刻阐释了“历久弥新”的含义。
热门摘录
“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地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的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这样,我们获得的印象也会不一样。情形就好比在不同光线之下审视同一样的物体。
一个人的著作是这个人的思想精华。所以,尽管一个人具有伟大的思想能力,但阅读这个人的著作总会比与这个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的内容。
在目睹悲惨事件发生的当下,我们会比以往都更清楚地看到:生活就是一场噩梦,我们必须从这噩梦中醒来。 这一世界、这一人生并不能够给予我们真正的满足,这不值得我们对其如此依依不舍。悲剧精神因而引领我们进人死心、断念的心境。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作品, 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施莱格尔
所以,我们不应缩减字词和语言的形式,而应增加和丰富我们的思想,就像一个身体康复者能够重新穿上以前的衣服是因为体型恢复丰满,而不是因为把衣服缩剪了的原因。 德国人终于获得了出版自由以后就不知羞耻地滥用这种自由。享有出版自由的先决条件应该是禁止使用任何种类的匿名和假名。这样,每个人就得为自己透过出版发行这一高音喇叭当中大声说出的话而起码在信誉上承担责任——如果他还有点信誉的话。
只有经过重温和回想,我们才能吸收所阅读过的东西。 正如食物并非咽下之时就能为我们提供营养,而只能在经过消化以后。
戏剧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实例向我们展示出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 人的本质,即人的性格。 人的存在,即行动,事件和命运? 只有事件,形势和命运才促使剧中的人物(性格)外观其本质; 同时,行动只能出自人物(性格), 而行动则组成了连串的事件。 在描述和表现的时候,作者会侧重,突出两者中之一。 在这方面,性格剧与情节剧就构成了两端。
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地为自己所用。我们只能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真正学到了一些道理;但反过来说,也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
我们直观所见的外在环境并不像阅读物那样,把某确定的见解强加给我们的头脑,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素材和机会。去思考与我们的头脑能力相称、与当下的情绪相符的事情。所以,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就像把一重物持续压在一条弹簧上面就会使弹簧失去弹性一样;而让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
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地现成找到自己几经艰辛、缓慢的思考和组合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或某一真理,但是,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见解或真理却是价值百倍。这是因为,每一见解或真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才会真正融入我们的思想系统,才会成为这整体的一部分和某一活的肢节;オ可以与我们总体的思想完美、牢固地联系起来,其根据和结果才可以为我们所了解,这一见解或真理也オ可以带上我们整个思维模式的色彩、色调和烙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这一认识才可以呼之即来,为我们所用。✓
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黏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自己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一也只有这些东西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呆子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最不应该只是为了阅读而完全逃离现实世界的景象,因为在观赏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有着更多引发自己独立思维的外在机会与原因,适宜这些思考的情绪也比在阅读的时候更加频繁地出现。这是因为我们直观所见和现实的事物以其原初性和力度,就是我们思维的头脑所审视的天然对象;这些东西轻而易举就能刺激起我们的思想。
根据以上的思考,如果独立、自为的思想家与书本哲学家甚至在各自表述的方式上就已显现出高下,那我们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前者的表述莫不打上认真、直接和原初的印记,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表述用语都出自他们对事物的体验;相比之下,书本哲学家所说的一切都是二手货色,包括传承下来的概念、东凑西拼的糟粕,呆板、晦暗、无力,就像印痕被再度复制。他们那由陈词、套语以及最新流行的时髦词汇所构成的文风,就像一个只流通外国货币的小国一一因为这一小国本身并没有自己的钱币。
具备一流思想能力的人所带有的特质标记,就是他们所作出的判断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
语言(Sprache)之于个人的理性(语言是运用理性不可缺少的条件),就等于文字之于在此指出了的整个人类的理性,因为只是有了文字以后,整个人类的理性才开始其真正的存在,情形就跟只是有了语言以后,才有了个人的理性一样。也就是说,文字把那被死亡频频中断,并因此是支离破碎的人类意识重新恢复一体。
只有内在的事件——只要这些事件涉及意欲——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并可称为真实的事件,因为只有意欲才是自在之物。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经典,今人对他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对于一种语言里面的每一个字词我们不一定在其他语言里面找到精确的对应词 ,也就是说由一种语言的字词所描述的总体概念并非和另一种语言的字词所表达的总体概念一模一样,虽然很多时候不少概念确实精确对应有时甚至是惊人的一致。
正如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会损害自己的思维,大量的写作和教学也一样会逐渐让人不再对事物有一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因为人们再没有时间去得到这样的理解和认识。这样,在写作或者教学、作报告的时候,人们就得用词语填塞清晰认识里面的空白和缺口。很多书籍之所以写得又臭又长,原因就在这里,跟书籍所讨论的主题是否枯燥无关。
能够真正做出成绩的人——无论所从事的是何种工作——都是为了工作本身而工作,而不是把这一工作只视为达致某一目的的手段。
为了我们眼睛的健康起见,卫生官员应该监查印刷字体的大小,以防它们小于一定的限度。
不少人写作就是为了获得金钱或者谋取职位。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是绝对有害的。
因此,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这一艺术就在于别碰那些无论何时刚好吸引住最多读者注意的读物——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数人都在捧读它们——不管这些是宣扬政治、文学主张的小册,抑或是小说、诗歌等。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我很感激自己的好运,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就有幸看到施莱格尔的这一优美格言——从那以后,这一格言就成了我的座右铭: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经典, 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真正有思想的作品与其他的泛泛作品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前者具有一种断然和确切的特质与连带而来的清晰、明了。这是因为有思想的人总是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 具备一流思想能力的人所带有的特质标记,就是他们所作出的判断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他们所表达的东西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甚至表达其见解的方式也无一例外显示出这一点。
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眼不见,心不念!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
一个人具有伟大、丰富的精神思想,而又对此一无所知——这一荒谬的想法也只有无可救药的无能之辈才可以说服自己接受。
所以,学习一门外语的首要困难就在于把外语字词所具有的每一概念含意都了解清楚,甚至是在自己的母语找不到字词与这些概念含意精确对应的时候——而这种情形可是经常碰到的。因此,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就必须在头脑里划出更多全新的概念圈。
我们必须留下热汗, 才能重新拥有父亲留下的遗产。
每个人宁愿相信更甚于判断。
叔本华美学随笔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