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上下)

作者:威尔·杜兰特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1

顾文姬评分

5

494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哲学的故事(上下)内容简介

《哲学的故事》是美国哲学家威·杜兰特(1885-1981)的成名作,在其问世后几十间,畅销不衰,被译成法、德、日、汉等多种文字。此书并非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有史以来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观点,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而且还对每位哲学家进行了中肯的批评。此书文笔生动,活泼有趣,作者夹叙夹议,提纲挈领,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艰涩难懂的哲学定成了娓娓动听的故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也许有知识的人和愚昧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反社会的冲动,但是他们肯定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人们聚在一起要比独处时更糊涂、更残忍。

可以说意大利是一个有过一次文艺复兴、却从未有过宗教改革的国家。它可以为美而自我毁灭,但一想到真理,便像彼拉多一样充满了怀疑。也许意大利人比咱们都聪明,并且发现真理只不过是一种妄想,而美——不论它多么具有主观性——却是一种可以拥有的现实。

我们独立的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幻觉;我们都是法则和原因的伟大河流中的一滴水,是上帝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一个更大的事物的转瞬即逝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死后它仍将永远存在下去。我们的肉体只是我们物种躯体里的细胞;而我们人类也只是生命戏剧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的心灵,则是一只永恒火炬发出的阵阵闪光。

哲学包含以下五门学科:逻辑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形而上学。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最高层次是能够辨识善恶,是关于生活的智慧。

然而,群体往往比个体更愚蠢、更暴力、更残酷的事实似乎并非为世人所知。

柏拉图认为,人之行为有三种根源欲望、情感和知识。…在理想国中,工业力量负责生产,但不统治;军队负责保卫,也不统治;而知识、科学和哲学的力量得以繁荣发展并受保护,并由它们实施统治。…这就是柏拉图思想的核心支柱。

对柏拉图和罗素而言,数学是哲学的前提,是哲学的最高形式,在柏拉图的学院大门前,他写上这样一句有但丁风格的话:“不懂几何之人不得入内。”

认为万事早已命中注定的人,决不会抱怨,尽管他也许会抵抗;因为,他“用某种永恒性来看待事物”,他懂得,自己的幸运与不幸从全局来看并非偶然,他们只不过是世界永恒顺序与结构的必然结果。于是,他便会超脱激情产生的捉摸不定的快感,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把万事万物都看成永恒秩序和进程的组成部分。

我们老是希望不断地扛着一个可以随时甩掉的包袱,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赫胥黎曾评论说,斯宾塞认为悲剧就是被事实扼杀了的理论;斯宾塞的头脑里塞满了许许多多的理论,所以他每隔一两天就会遇上一出悲剧。

在世界处于一片政治混乱的情况下,人们渴望熔民主制与贵族制于一炉的要求是正当的:只有杰出人物能统治国家,但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使自己跻身杰出人物之列。这自然又是柏拉图的观点……我们越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离柏拉图就越近。我们不需要什么新哲学,我们只需要勇气来实现最古老和最优秀的哲学。

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可能同时兼有智慧和自由,因为他们抛弃了旧的传统观念,但尚未找到能使他们达到完美境地的新思想。

烦琐哲学问,这是什么?然后陷入“诡辩”;达尔文主义问,它的起源是什么?然后坠入五里雾中;实用主义问,它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就把思想转向行动和未来。

我们知道论点受需要的支配,而不是需要受论点的支配。 “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性格相互冲突的历史……无论一个哲学家的性格如何,他在阐述哲学问题时,都竭力隐匿自己的性格这个事实。性格不是传统承认的理性,所以他强调非人格的理性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结论。然而他的性格给他带来的偏见远比他的任何客观前提带来的偏见要强烈得多。”

我们身上总是保存着相当多的我们所谴责的东西;正如只有类似的东西加以对照才能有所获益,所以也只有相似的人才发生龃龉才有收益,最剧烈的论战常常是因为用意和信念有点极细小的不投机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对柏拉图那样冷酷无情,是因为他身上有那么多柏拉图的东西。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求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来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

理智仍保留自身的基本功能,它能处理空间性的物质世界,论述生命和心灵的物质方面,或它们的空间性表达方式;直觉直接体验生命与心灵,从其内部实在而不是从外存形式上去体验。

对那个时代的雅典青年来说,这些都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智者派已经摧毁了他们对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和道德、法律的信仰,显然,人们认为只要在法律允许之内,就可以为所欲为。这种造成人心涣散的个人主义削弱了雅典人的精神,使雅典最终被经过严格训练的斯巴达人征服。

总之,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阶级和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去从事适宜自己本性和能力的工作。在这里,任何阶级和个人都不去干预他人的活动,但所有的人都能互相配合,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社会。这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

所以,柏拉图对忒拉叙马科、卡利克雷斯和尼采的信徒们作出了一劳永逸的回答:正义不仅仅是力量,它是和谐的力量——各种愿望纳入秩序而成为才能,众人纳入秩序而形成组织。正义不是强者的权利,而是整体的和谐。

在伦理道德方面,我们不必期待什么惊人的改革:无论智者派哲学和尼采哲学作过多么有趣的冒险,所有道德观念都是以整体利益为中心的。道德起源于人际关系。社会生活要求个人为了公共秩序,放弃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行为的最终标准是群体的利益。这是造化永恒的安排:一个团体在与另一个团体的竞争中能否存在下去,完全看它是否团结。

耶稣说,道德是对弱者的仁慈;尼采说,道德是强者的勇气;柏拉图则说,道德是整体高效的和谐。也许必须把这三种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伦理学,然而我们能说其中任何一个无足轻重吗?

最后,应该公正地说明一下:理想国不太切合实际柏拉图是知道的。他承认自己描述的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理想。但他认为说出来仍然是有价值的。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并至少使它部分实观。人是创造理想国的动物。憧憬未来并非完全没有用处,即使我们只是描绘了一幅图画,那也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目标。假如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奔跑,理想国就会在我们的版图上出现了。

他(培根)认为,学习不能是唯一的目的,它自身也算不上智慧;知识不运用于行动便只是苍白无力的学术虚荣而已。“投入过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是懒惰,将学到的知识过多地用于装饰是虚伪,全凭书本上的教条下决断是学究气......手工业者讨厌学问,头脑简单之人敬仰学问,而真正有智慧之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本身并不教你如何运用,而需要一种脱离它、超越它、由观察得出的智慧。”

人之行为有三种根源:欲望,情感和知识 民主指完全平等的机遇分配。 社会分工根据的是每个人的天资和能力,而非性别。 正义就是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职。简单来说指的是每个人的投入和产出应该均等,各所从事的应该是自己最合适做的事情。

我们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米特亚,“不求百万财富,只求问题之答案”。……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但唯有哲学赋予我们智慧。 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但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秘密和隐藏的涵义:我们往往为苍茫现实所迷惑,而忽略了它的弦外之音。圣贤们听到了这弦外之音,更听到了宇宙的乐章;圣贤们深知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哲学即为最高形式的音乐。

对柏拉图和罗素而言,数学是哲学的前提,是哲学的最高形式;在他的学院大门前,柏拉图写下有但丁风格的这样一句话:“不懂几何之人不得入内。”

如果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能够看清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利用批判和协调的精神来调整自身杂乱无章的欲望以使其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具备创造力的和谐整体,那么,这或许就能成为那些受过教育且思想深刻的人的一种道德规范。

所以,我们的第一条箴言是,生活先于书籍;第二条是,文本先于评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阅读原始文本,而不是阅读对文本的解说和评论。“只有在原作者那里,我们才能得到哲学思想,因此,真正喜爱哲学的人必须走进原作这个静谧的圣殿,在那里寻求不朽的导师。”一部天才之作胜过于千部评论著述。

哲学的故事(上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威尔·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就一系列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他终生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哲学的故事》出版后,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哲学热潮。

威尔·杜兰特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