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自述

作者:齐白石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7

顾文姬评分

5

213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白石老人自述内容简介

“我们家,穷得很哪!”,这是《白石老人自述》的开场白,这朴素、亲切而又不乏辛酸的叙述语言一下子打动了我,我甚至觉得这是第一人称小说的最佳开场白,可以与《白鲸》的那个著名开头“叫我以实玛利吧”相媲美。此书图文并茂,内插一百余幅齐白石先生的画作、篆刻、诗文笔迹等。自述记载了白石先生从一个小木匠最终成为一代画坛宗师的历程。其中不乏温情而浪漫的故事,如龙山诗社的成立,白石先生曾为诗社的诗友画“花笺”,让人似乎能想象得出那“花笺”的可爱,而嫉妒曾拥有这样的花笺作诗的人。再如40岁前一直未离开湘潭的白石先生,在这一年有了游历西安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画风发生了变化,有了《灞桥风雪图》这样的作品。而由于当年交通的不便,白石先生去西安征程漫漫,因而他且走且画,这是何等的风雅!而他所描述登华山时所见到的“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的人间美景如今又如何见得!《白石老人自述》写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卖画为生的苦楚。写了他与梅兰芳大师的交往。写了日军侵占中国时他的忧愤之情。更催人泪下的是,它记叙了陈春君与胡宝珠两个与他相濡以沫而又相继先他而去的女人。战争的阴影,家庭的离散,都给晚年的白石先生带来了无限的苍凉之感。在谈艺方面,此书亦有妙论。如“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罢全书,你会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为远去的白石老人,为那些至今仍让我们赏心悦目的画,也为他所写的那些韵味独特的诗,譬如“带醉扶栏看海棠”一句。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他常对我说:“识字要记住,还要懂得這个字的意义,用起来会用得恰当,这才算识得这个字了。假使贪多务博,识了转身就忘,意义也不明白,这是骗骗自己,跟没有识一样,怎能算是识字呢!”

后来我到了二十多岁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做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千家诗》打好的根基。

这位齐师傅,也是我们远房的本家,倒能体恤我,看我力气差得很,就说:“你好好的练罢!什么事都是练出来的,常练练,就能把力气练出来了。”

我平日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

我说:“只怕我岁数大了,来不及。”寿三爷又说:“你是读过《三字经》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你今年二十七岁,何不学学苏老泉呢?”

实在说来,是他教法好,讲了读,读了背,背了写,循序而进,所以熟读一首,就明白一首的意思,这样既不会忘掉,又懂得好处在哪里。 沁园师常对我说:“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

我现在饿了,有米可吃,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

自诩“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齐白石出生于乡间贫寒之家,幼而失学,早年为木工画匠。年二十七始拜师学习诗文,脱离工匠生活,后专力于书画、篆刻、诗文创作。

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

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他收罗的许多名画,像八大山人、徐青藤、金冬心等真迹,都给我临摹了一遍,我也得益不浅。到了秋天,我跟葆生订了后约,独自回到家乡。这是我五出五归中的三出三归。

光绪三十二年,我四十四岁。在桂林过了年,打算要回家,画了一幅《独秀山图》,作为此游的纪念,我把这图也收入《借山图》卷里去。

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云“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画但知临摹前人名作,或画册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兄能常作远游,眼界既广阔,心境亦舒展,辅以颖敏之天资,深邃之学力,其所造就,将无涯涘,较之株守家园,故步自封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也。关中夙号天险,山川雄奇,收之笔底,定多杰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惮于旅寄,然为画境进益起见,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尚望早日命驾,毋劳踌躇!

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白石老人自述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齐白石

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齐白石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