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作者:徐慕云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0

顾文姬评分

4

5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戏剧史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史》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重视戏剧的演出实践,从表演着眼,以专章详述角色、唱腔、切面、后台等,又从横的方面,撰述了秦腔、昆曲、越剧、话剧等十一种各地各类的戏剧史。 除史之外,《中国戏剧史》同时又开展戏曲研究,是集研究、剧史于一体的著作。是书卷三至卷五,即属研究性质。卷三为《戏剧之组合》,卷四为《脸谱、服装在剧中之特殊功用》,卷五为《戏剧之评价与其艺术之研究》。这三卷搜罗之广博,论断之精审,即使后来的专著也无出其右。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汪桂芬渔色无行,在沪演剧,置妻子于京师不顾。赖菊生、鑫培月济恤之,得以存活,与之书不复。某年汪回京,俞与商入春台,汪佯诺而另搭他班。俞两怨并集,衔之甚。韵仙孔武多力,汪畏之不敢与见。一日某处堂会有汪、俞,汪为《昭关》,俞为《长坂坡》。汪要求戏码提前,以为唱毕即行,可不与俞见。俞知之,故早往扮戏,匿于他室,汪不知也。候汪演毕,在下场后台伺之。汪一人未及卸妆,老毛白铠矗立,举手如提婴儿,掷汪于大衣箱上,并谓“我摔死你罢”,汪几惊死。经多人调解,汪伏罪始罢。次日哄传赵云摔伍子胥,闻者以为笑柄。

(孙)菊仙供奉内廷时,谭鑫培尚无殊宠。一日谭因误场,致触大总管李莲英怒,李遂罚其跪于庭中。时菊仙与李特厚,见鑫培受责,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因恳李释之。按理谭应深感孙之盛意,向其道谢,讵料谭反恼羞成怒,误认菊仙之妒己,故意怂恿莲英予彼以难堪也。俗谚本有同行是冤家之说,自此事发生,谭孙更存芥蒂。适义和团起事,大捕教民,菊仙本寓东交民巷,而其孙某,又在教会学校攻习西文,于是谭子乃秘告菊仙奉教,自是全家俱遭焚掠,举室南迁,亦如际云之报死除名焉。

孝钦秉政之初,恐群臣欺其懦弱,一日,值台上方演《下河东》,饰欧阳方者,为名净李溜子(因性好不辞而别,独自溜下,故得此绰号。)念作俱佳,奸相毕露。后未待戏终,即命于台上杖责四十。其意盖谓前朝之为臣不忠者,余尚能责之,倘本朝有类此之人,岂能令其全活。说者谓究属妇人之见,而李溜子之代欧阳方受责,洵亦太冤枉矣。

昔日梨园行尝有“冻不死的青衣,热不死的花脸”二语,盖以凡习正工青衣者,无论冬夏,例穿单裤,外罩青衫子一件。而花面则须内衬胖袄,再套以蟒、靠、或箭衣之类。且青衣重唱,动作时较少,若在严冬之时,迎风而立(因旧式戏台,无暖气之设备。倘系建于寺院中者,则三面透风。即内廷所建,亦与此同也),一段三眼二黄或反二黄唱过,未有不手足皆僵者。至于武二花一行,多重摔打跳动。炎夏之际,胖袄加身,即已挥汗如雨,况再动作不息,虽满头大汗,亦不能揩拭,其不热昏台上者亦几稀矣。

中国戏剧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徐慕云

徐慕云

徐慕云(1900-1974),江苏徐州人,我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曾学戏于陈彦衡先生,对谭派艺术有过深入研究。20年代末,从事戏曲评论及戏剧史、京剧音韵等研究,著有《中国戏剧史》、《梨园影事》、《京剧杂谈》等书。曾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务长、中华国剧学校校长、中南戏剧学校教务主任等职。在主持“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的戏曲节目选录工作期间,为京剧声乐艺术的资料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慕云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