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
摄影美学七问内容简介
《摄影美学七问》是台湾摄影家阮义忠的第三部理论著作。前两部――《当代摄影大师》及《当代摄影新锐》在台湾“雄狮图书”出版了繁体字版后,即由中国摄影出版社选人了“摄影家参考丛书”,出版了简体字版,时在90年代初,先后数次重印,颇受读者好评。时隔数年,这本《摄影美学七问》也即将以简体字版而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的七篇对谈,曾在1986年7月到1987年5月台北出版的《雄狮美术》月刊上连载了十期。惯例应由雄狮图书公司结集出书的。但此书一直拖到作者阮义忠在台北创办了“摄影家出版社”,才由自家刊行结集出版。可见作者对这本书稿的珍惜。在“雄狮”连载期间,这七篇摄影美学对谈,曾引起了海内外一些有心人士的重视。当然,这些佳评及逐渐扩散的影响,除作者本人的精心筹划外,还得益于本书的受访对象――陈传兴、汉宝德、黄春明三位先生的精辟见解,可谓珠联璧合。
热门摘录
阮:急于建立风格的努力,会造成什么缺失? 陈:很容易把自己的创作潜能局限住了,而僵死在一个框框里,并且比较不容易纳别种风格,“自动排除”了很多表现的可能性。 急于建立风格,也许在表现技巧上可能会有很快的突破,但一点也不能丰富自身的美感经验,到最后甚至会看不懂不是自己风格的影像。因此,有些风格极强的摄影家,就变得极端自我膨胀,其实这是没有信心的缘故;就本质来说,这种自我膨胀是不安和焦虑的病态现象。
我个人觉得台湾摄影家的作品,观察性多于诠释性,印象多于分析;大部分都十分侧重视觉形式上的美感表现,当我们排开形式的美感不去看,内容又是那么稀薄,因此形成十分极端怪异的影像张力效果,这并不是好现象。我们的摄影字缺乏一种有系统性的笨方法,去长期拍一个对象。用社会学的观点去看事件,才会让自己在视觉美的感动上稍微冷静一些,而这也是他们所缺乏的。 我觉得台湾作品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影象都是那么美、那么好看,充满着怀乡情绪和异国情调的美感,事实上这是很自恋的,台湾摄影家自变成分很大。
一些摄影家只顾着在外在的世界寻找自以为是的“情感道具”——夕阳、莲花、水滴……其实,这些景物并不是不能拍摄,而是他们过度依赖影响符号的缘故。沙龙摄影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依赖器材,二是依赖对象。 如果一味摄影家没有透过拍摄的对象,在拍摄过程当中,了解照相机与他的关系、他与对象的关系的话,就等于没有人文精神。
精神内涵,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已形成。创作者的心态在那一瞬间也已暴露了,任何时候的言辞修饰、哲思诠释,都是谣言罢了
回头翻看此书,依然能从这三位朋友的谈话中找到灵感,可见忠于内心的陈述无所谓新旧,永远能给人启发。反观现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信息太过丰富,价值多元过了头,反倒令人无从选择。人人都能说出一番似是而非的道理,却不敢坦率道出内心的真正感受;价值观的弹性之大,几乎到了说变就变的程度,反而指称信念坚定的人与社会脱节。
阮:换句话,我们考量人文摄影作品的好坏,就不能只就内容的传达,而也应该考量形式问题。 陈:再举寇德卡的作品来说好了,我们不能只把它们看成吉ト赛人的处境,也应该看它的影像语法。我们更应该先由形式、构成来看,由小而大,由水平而垂直,最后才去看内容。总之,我们要就照片看照片,就像以文论文一样,最后才去说它要传达的精神。这样才会有一个确实可以掌握的东西,也才不会漫无目标地穿凿附会,用些空洞的名词 来修饰或夸张。以上只是诸多影像批评的方式之一而已。
阮:能不能试试看,再举个例子谈谈,有什么看待摄影的新观点。 陈:巴特曾对摄影的见证性,有很精辟的看法。他认为摄影要能忠实表现对象,那本身就要完全透明才行。也等于说,你要完全觉察不到摄影的存在,那影像才会完成忠实的传达任务。
“失落物”是摄影给予被拍摄物的一新意义。我们以影像取代实物置于身旁,而当我们面对照片时,我们要唤出的并不是摄影影像,也不是被拍摄物的形象或物体,而是我们想象中的对方,借着照片来重建,它是一经想象秩序再造的形象。此形象是注定失落,不存于经验世界之中,不具定形,每次观看照片所召唤出的形象都是一再更动、移变。对照片的观点,或许只是对失落经验、失落物的追想之重复而已。
摄影美学七问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