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0

顾文姬评分

5

2837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建筑史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久不残破之野心。 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

结构取法及发展: 一、以木材为主要构材 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四、外部轮廓之特异1.翼展之屋顶部分2.崇厚阶基之衬托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4.院落之组织5.彩色之施用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7.用石方法之失败

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

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制者,其城郭必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此长达三间(约十二米)之净跨上,须施长内额以承梁架两缝。但因额力不足,于是工师于内额之下约一米处更施类似由额之辅额一道。主额与辅额之间以枋、短柱、合槛、斜柱等联络,型成略似近代Truss之构架,至为特殊

华严寺薄伽教藏及海会殿。寺在山西大同县城西门内,为辽代巨刹。显存殿宇分为两组,俗称为上寺、下寺。其下寺薄伽教藏殿及海会殿为两寺中最古建筑

就近代都市计划观点论,庞大之皇城及西苑,梗立全城之中,使内城东西两部间之交通梗阻不便,为其缺点之最大者,然在当时,一切以皇室尊严为第一前提。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考虑也。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是材料环境所形成。 文化差异即是品牌。 不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世界他系建筑多采用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则始终保持木构直接表现。 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沈阳故宫 在辽宁沈阳城内,建于清初,规模狭隘。其外朝布置无三殿之制,仅于广庭北端正中建八角形殿曰大政殿,其两侧沿广庭之东西各立亭十。内庭宫室则视北平民间豪富府第且有逊色也。

中国建筑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梁思成

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梁思成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