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中下)

作者:骆玉明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4

顾文姬评分

5

7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精装)这类书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但是,由于一则新的材料在不断出现,再则人的认识在单日益深化,时至今日,再写一部能反映当前研究水平的中国文学史的任务,已提上议事日程。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就当是诗歌作者的认识说,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把诗歌作为舆论。……另一类是强调诗歌的抒情性。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再有一种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由此言之,当时作者对诗歌的要求大抵不外两项: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求得自己的安慰。

总之,上古文学处于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自发阶段,作者的写作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受(即使是“以究王讻”或“是以为刺”,也是以抒发自己的感受为前提的),尚未出现对美感的自觉追求。 不过,即使在这一阶段,也已可以看到文学异化的滥觞了。那一方面是有些诗本为某些仪式的需要而作,诗人只是奉命完成任务,并非基于真实的感情;另一方面是通过对《诗经》的牵强附会的解释,赋予它以并不存在的道德、政治的内容,从而将它作为诗歌必须以道德、政治为出发点的示范。

由此,我们就可以给文学的成就确定一个与其定义相应的标准,那就是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但这一切都是以读者受到强烈感动为前提的。如果根本不能感动读者,这一切也就根本无从发生。

对谢朓诗风的评语,用得最多的是“清绮”、“清丽”一类。相应地,对他的批评是不够厚重。这也是对的。谢朓是个性情软弱的诗人,他很少去触及生命深处的巨大困苦。他的诗中,常常写到自己在遥望什么,诸如“沧波不可望,望极与天平”(《和刘西曾望海台》)之类。但这只是对世事的倦怠,遥望本身是空茫的,并不带来飞翔的豪兴。包括钟嵘说他善于发端而“篇末多踬”(《诗品》),与此亦不无关系。

主题为召唤隐士出山,语言清新流丽,有出色的自然景物描写,对后来写两种不同“招隐”——招隐士出山和招士人归隐——的文学作品,有着显著影响。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货财之益。与贫贱交者,大有赈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今使官人虽兼桀、跖之恶,苟结驷而过士,士犹以为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虽苞颜、闵之贤,苟被褐而造门,人犹以为辱而恐其复来,况其实有损者乎?"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宵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来送饭,“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其时涂山氏已怀孕,禹就对她所化的石说:“归我子。”于是石头朝北的一方裂开,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启。

阮籍是特定时代中的悲剧人物。历史唤起了个性的觉醒,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的尊严、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的道德、自由的生活,却并不给这种追求以实现的希望。然而阮籍的追求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确实,从未有人像他那样把人生描绘得如此沉闷、孤独、阴冷,但这并不纯然是消极的东西。它比前人的文学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压迫人的本质。而且,人们从《咏怀诗》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期望和执着的爱恋。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命的歌颂。

以政治权力为物质占有的主要依据,这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般特点。但这种占有必须是有节制和有章可循的,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高启明确意识到诗的本质不在于重现”造化万物“,而在于自我对”造化万物“的统摄、再造,即令”无象“,亦可使之”有声“……

所以,人类为了获得“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的人类本性”的社会,也即为了人类本性不受压抑,却不得不在无数个世界里“自我克制”,压制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去人类本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悲壮地、一步一个血印地向前行进。

如同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所肯定并引用过的霍尔巴赫的意见并指出的那样:“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

上古文学特点: 一、崇群体而抑个人的深固观念; 二、注重具体和感受的思维特点; 三、汉语言文字的印记(文字精炼、句式固定、押韵); 四、文学自发阶段和异化的滥觞(牵强附会的解释,赋予并不存在的道德、政治内容)。

P2:凡是感情能打动读者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能够给予读者以美感的作品;打动得越深,美感也越强烈。 P4: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感情共鸣,其基础是人性。 P6:文学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分不开。

西周前期抒发人们生活感受的诗,均见于《国风》。有些仅是情绪的发摅,有些已涉及痛苦遭遇,倾述了较为复杂的感情。 前者代表:《周南·芣苢》(纯以节奏——音乐性打动人) 后者代表:《豳风·七月》(农事诗,以言语的义蕴来打动人)、《豳风·东山》(较《七月》有进步,题旨明确、诗意集中、层次分明、有较细的心理活动描写)、《豳风·破斧》(和《东山》同时期作品,但艺术手法不尽相同)、《召南·草虫》(自然而深情,运用了一些强化感情的手法)

用于祭祀和其它重要仪式的诗歌,均收入《周颂》、《雅》(特别是《大雅》)。 特点:一般缺乏感情。 代表作品: 《周颂》:《小毖》 《大雅》:《生民》、《公刘》、《绵》、《黄矣》、《大明》 其它: 《鹿鸣》(用于天子宴请群臣、嘉宾) 《皇皇者华》(派遣使臣) 《天保》(臣子赞美君主) 《蓼萧》(天子宴远方国君) 《湛露》(宴诸侯) 特点: 1.具有明显的伦理、政治内涵。 2.大量运用比兴,增强了诗的直观性。 3.含蓄与委婉的暗示。

主要见于《小雅》、《大雅》,《国风》中不多,但进步意义并不弱于《雅》。 特点: 1.个人的生命意识萌发。 代表作:《唐风·蟋蟀》(第一次提出了生命有限、不应舍弃行乐的观念)、《山有枢》(对个人生命的珍惜和留恋)、《秦风·车邻》 2.从个人出发的抗议开始出现。 代表作:《邶风·谷风》(从被遗弃者的个人感情出发,唤起对弃妇个人遭遇的同情)(在《小弁》影响下的产物)

懿王时期:《采薇》 厉王、幽王时期:《巷伯》 《四月》、《节南山》(偏于象征手法)

一、与西周作品相似的,在艺术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品比较: 《十亩之间》&《芣苢》:《十亩之间》不像《芣苢》是劳动过程的机械交代,使人感受明朗、欢快的气氛。 《氓》&谷风》:《氓》结构优于《谷风》,叙述层次分明。 《伯兮》、《君子于役》&《草虫》:《君子于役》明快而突入中心,较《草虫》动人。 二、题材扩大了很多,出现了在艺术上颇具特色的佳作。 代表作品: 《邶风·绿衣》:自伤 《邶风·北门》:苦闷无告 《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 《郑风·溱洧》:男女郊游 《唐风·葛生》:寡居悲忧 《蒹葭》:追求不遂

1.对统治集团的行为加以抨击。 代表作: 《魏风·伐檀》、《硕鼠》、《唐风·鸨羽》、《秦风·黄鸟》 2.对统治集团的没落感到忧虑。 代表作: 《王城风·黍离》、《魏风·园有桃》、《卫风·硕人》 批判统治者私生活丑恶。 代表作: 《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鹑之奔奔》、《齐风·南山》、《陈风·株林》 从西周前期到春秋中叶,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表现为诗歌内容的逐步广阔和深入; 另一方面表现了艺术手段运用上的进步。

《诗经》所收作品的时代,前后共五百多年。 作品中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手法: 1.大部分作品都写得具体,很少抽象的表述。写作手法:赋、比、兴。 2.重视所写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在使用比喻的方法时尤为明显。 3.象征手法开始形成,出现了象征色彩浓厚的名篇。 4.通过语词的选择和调配来加强表现力。 5.运用假想和对比手法,强化诗人感情。 6.用景色描写来烘托感情,增加感染力。 7.双声、叠韵字和叠字、叠章的大量运用。已开始采用铺排、渲染的手法。 8.在抒情方面显得内敛,很多情况下采取有迹可循的委婉表达方式。

从文学上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的诗歌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从汉代起,《诗》变成了经。后世儒家对它作了不少不合实际的解释,所有作品全都成为有政治内容的作品,起了消极作用。

《尚书》最早只称《书》,汉代才改成《尚书》。 《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早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早期作品多古奥难懂。 《周书》比《商书》叙事清晰、文字流畅。 《春秋由鲁国史官所编。表现出文从字顺、言简意赅的特点。 《商书》和《春秋》虽还不是较成熟的书面语,但却为较成熟的书面语出现做好了准备。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具有文学成分的历史著作,正是在《尚书》和《春秋》的基础上产生。

嘉靖戊午岁夏日,予偕浙东莫子明游嵩山少林。及至芦岩,观泉奔流界壁,泠然洒心,因得「飞泉漏河汉」之句。子明曰,「此全袭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略无点化,予曰,「约繁为简,乃方士缩银法也。」(〈诗家直说〉卷三)

日暮,母畏惧之,辞使归寝,不为设床褥。

她毫不掩盖自己对宝玉的爱情以及爱情中产生的矛盾乃至争吵

小店欲随平野去,残灯都被晓风收。

这位曾自号「老船」的张才子自免不了最终翻船的下场。

孤独其实是一种自我体认,它通过对外界的拒绝和排斥,凸现了自我在世间的存在。当阮籍写到“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把整个世界描绘成空无人的荒芜时,不仅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他内心的高傲。后来初唐诗人陈子昂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也是阮籍的这种人生精神的延续和强化;甚至可以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很可能就是从上引阮籍的两句诗演变而成的。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