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政治化的政治

作者:汪晖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18

顾文姬评分

5

689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去政治化的政治内容简介

全书以“中国”及其“现代”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来,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去政治化”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这个沉默不仅是对60年代的激进思想、政治实践的拒绝,即不仅是对作 为中国之 "60年代"的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拒绝,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也隐含了对于整个20 世纪中国的怀疑以至否定。(p1) 对于60 年代的拒绝和遗忘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和全面的"去革命"过程的有机部分一一如果我对"短20世纪"所做的上述三点概括基本成立的话,"去革命过程"就必然表现为工农阶级主体性的取消、国家及其主权形态的转变和政党政治的衰落等等。(p2)

"文化大革命"是在政党的国家化过程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在政党国家化的条件下,重新进行社会动员,亦即在党-国之外激活政治领域和政治价值,形成大众参与性民主,构成了"文革"初期的特点之一。毛泽东重申革命政党的政治价值,试图通过社会运动和政治辩论打破政党与国家的绝对权威,目的是重构一种包含着自我否定态势的社会体制,即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国家的国家,一个通向自我否定的国家和一个自我否定的政党。

但为什么连北一辉这样具有深刻洞见的人也最终飯依了曾经加以批判的国家体制、甚至倒向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呢?我在这里无法进行详尽的探讨,但下述两个要素也许可能提供某些解释的可能性:第一,现代目本并不存在社会革命的条件,从而这些敏锐的知识分子无法将他们通过中国革命的观察而获得的政治视野贯例到日本社会内部・第二在缺上述社会条件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思想无法形成超越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动力。

“文革”的悲剧性不是“政治化”(其表征是政治辩论、理论探索、社会自治、党——国体制内外的政治斗争,以及政治组织和言论领域的空前活跃等等)的产物,而是“去政治化”(消解社会自治可能性的两极化的派性斗争、将政治辩论转化为权力斗争的政治模式、将政治性的阶级概念转化为唯身份论的本质主义阶级观等等)的结果。

这个沉默不仅是对60年代的激进思想、政治实践的拒绝,即不仅是对作 为中国之 "60年代"的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拒绝,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也隐含了对于整个20 世纪中国的怀疑以至否定。(p1) 对于60 年代的拒绝和遗忘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和全面的"去革命"过程的有机部分一一如果我对"短20世纪"所做的上述三点概括基本成立的话,"去革命过程"就必然表现为工农阶级主体性的取消、国家及其主权形态的转变和政党政治的衰落等等。(p2)

批判的知识分子强调市场和市民社会的运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政治结构,从而社会变革的任务是创造一种民主参与的机制,而新右翼则在理论上强调市场和市民社会的自我运动,强调这两个领域的非政治性,从而将自由诉求放置在民主诉求之上。

去政治化的政治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汪晖

汪晖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汪晖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