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内容简介
艺术史研究中长期以“仕女画”或“美人画”来表述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但这样的术语不仅相对晚出,在形成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画科定位和评论取向,也无法囊括所有围绕“女性”产生的绘画作品。本书中,巫鸿先生提出了“女性题材绘画”这个概念,并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意图把被孤立和抽出的女性形象还原到它们所属的图画、建筑和社会环境中去。围绕“女性空间”,作者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作;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深度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而思考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热门摘录
这本书讨论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女性题材绘画。但为什么不将这些画径直称为“仕女画”或“美人画”?又为什么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概念核心? 总括地说,女性题材绘画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滥觞于东周,至魏晋隋唐发展成一个宏大的艺术传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画家和名作。而“仕女画”和“美人画”则是相对晚出的词汇,前者从宋代成为人物画中的次级画科称谓,后者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反映了这个画科的进一步通俗化和商业化。
这个意义上的“女性空间”因此与“仕女”或“美人”有着本质区别:它指的不是单独的图像或广义上的画科,而是特定的空间构成。这种构成可以是二维的图画空间或三维的器物和建筑空间,也可以是这种种空间的集合。
我将把注视点从单独图像转移到图形之间的空间关系上来,进而把不同的图像空间结构与西王母的三种意义或神性进行联系。本节讨论的第一种空间结构和它所含的“情节性(episodic)”意义,我称之为“拜谒西王母”。下节讨论西王母的两种“偶像式(iconic)”图像,一种是超越阴阳的宇宙主神,另一种是阴阳二元结构中“阴”的化身。
西王母不仅存在于图画内部,同时也与画外观众互动。我曾以这种视觉逻辑解释为什么偶像型图像成为世界上各种宗教艺术中表现神祗的通用方式:这种“开放性”的图画空间实际上以假设存在的画外膜拜者为前提,以神像与膜拜者交流为目的。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